我的博物馆情缘(52)
——中国美术馆
新中国建立之初,举国上下百废待兴,许多有开创性的建筑在这一时期落地生成,并且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逐渐成为建设国家发展的城市地标。
位于北京的中国美术馆1958年开始兴建,1962年竣工,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并正式开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馆作为中国的艺术宝库之一,其本身也经历了一次次发展。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此前所言,美术馆如同一扇窗,“从窗内往外望,可以看到一个族群、一个地域的视觉创造及其品质特征、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从窗外向内望,可以看到维系这种创造和展示、传播的文化机制,社会意识及盘错其中的文化、经济、社会关联。”
东黄城根、五四大街到阜成门这条弯弯曲曲的路一直被奉为北京这座古城的“文脉”,而中国美术馆就坐落于这条“文脉”的东端。
中国美术馆由建筑大师戴念慈主持设计,他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的挖掘,其作品细腻、儒雅、富于古典意韵。为了设计出符合中国美术馆作为“艺术宝库”内涵的建筑,戴念慈从中国古代艺术宝库莫高窟的九层飞檐中汲取传统造型语言,在建筑外观主体上采用古典三段式构图,展现出明显的民族风格。站在美术馆面前,这座古典楼宇塔尖高耸,琉璃屋顶金光闪闪,飞檐在近乎竖直的立面上层层跌落,宛如一串逐渐奏响的音符,带来强而有力的韵律感。周恩来总理曾说,美术馆作为城市建筑,应有城市园林的特点,于是他建议加上长廊,并种植竹林。鸟瞰下去,美术馆与北京的故宫、景山、天安门、北海公园等城市景点相融合,烘托出北京城的历史氛围。
笔墨随时代、丹青绘华章。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座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情的艺术殿堂,一起展开富有中国盛世画卷的大美丹青。
(▲作者在美术馆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