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介休市城区西北隅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全真派古建筑群“后土庙”,古称“道家地”。介休后土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始建年代已无确切考证,据记载,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历朝历代曾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现存庙宇建筑大多为明洪武至清道光年间修建,至今形成了两纵一横、八庙合一的以“后土信仰”为主的多神祭拜格局。介休后土庙以其精美的琉璃艺术和独特的建筑布局著称,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土大殿又称太宁宫,位于介休后土庙南北纵轴主线五进院落的最后一进,与三清楼倒坐戏台围合成庙内最大的一处空间。后土大殿建在一个宽阔的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带廊,又与东西两侧的真武殿和三官祠两个垛殿横向相连,所以从外观上看是主次列陈的一排十一开间大殿,殿体高大,蔚为壮观。后土大殿系重檐歇山顶结构,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里面供奉的就是掌管阴阳生育以及大地山河的女神——后土娘娘。在古代黄色象征着皇权,古建筑中全用黄色琉璃瓦的只有帝王宫阙,而介休后土庙的后土大殿能享此殊荣,足见后土娘娘的尊贵和封建帝王对她的虔诚与敬仰,彰显了她与众不同的高贵地位。这种在封建社会皇宫皇陵专用的纯黄色琉璃,在山西民间极为罕见,仅见于五台山菩萨顶的喇嘛庙和介休的后土庙,由此可见介休后土庙在当时的规格级别非同一般。
“后”字的初义是指女性,就是全族之尊母,所以“后土”一词就其本原来说,就是指“大地之母”,正所谓“地母至尊”,民间俗称“后土娘娘”。在古代农业社会时期,人们感到广大无边的土地能够孕育万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上自皇帝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后土娘娘,专门建庙塑像祭祀后土圣母,以求赐福灭灾,保佑众生,历朝历代的皇帝每年都要亲自主持祭祀后土的仪式。宋代以后,后土信仰逐渐普及,后土娘娘被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被皇帝敕封为“承天效法厚德广大后土皇地衹”。后土娘娘掌阴阳,育万物,主宰地府,与主宰天界的也是“四御”尊神之一的玉皇大帝相传是神仙夫妻,夫妻二人共同主宰着天地万物,于是有了“皇天后土”之说。后土娘娘也享受着与玉皇大帝一样的礼仪规格,成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之一。
后土信仰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沉淀,成为了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信仰。1990年11月,台湾道教地母至尊庙团联谊会专程来介休后土庙寻根问祖,朝拜后土圣母,并最早认定介休后土庙为台湾道教地母至尊庙团在大陆的祖庙,1991年5月还专门集资筹款捐赠了用樟木雕刻的玉皇大帝和后土娘娘两尊小塑像,至今仍供奉在介休后土庙的后土大殿里。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传说是后土娘娘的诞辰之日,在此期间,介休后土庙还会举办盛大的传统古庙会。庙会期间更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人们举行隆重盛大的祭祀活动,并邀请戏曲名角酬神唱戏(一般是连唱三天),给后土娘娘叩拜寿诞,祈求福寿安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当地群众一年一度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世界华人也纷纷组团前来寻根问祖,朝拜祭祀,铭记中华民族之根,炎黄子孙之源。
后土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了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和对生命的敬畏。后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后土文化对华夏民族的历史演进和血脉传承有着巨大影响。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后土信仰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成为山西最久远的民间信仰之一。 后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6月,介休市专门成立了后土文化研究会,深度挖掘和大力宣传后土文化,积极推动和有力促进后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再现光芒,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使命。2022年10月,介休后土文化被列为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