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第一枚城市市徽说起
(纪念太原解放七十六周年1949.4.24)
罗斌林
要说起太原的地标建筑,并不是景点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晋祠,而是很多外地游客都未曾听说的永祚寺双塔。相信大家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都能经常看到双塔的元素,就连1985年太原设计的全国第一枚城市市徽里都是双塔。市徽双塔并立与下面的基座形似一个“并”字,也暗合了太原的别称是并州。
位于太原城东南五里的明万历双塔巍峨俊秀,直插云天,塔高均在55米左右,均为十三层,是我国双塔之最!说起太原双塔,这两座塔并非同一时间建成。明万历年间,文峰塔作为风水塔先一步在太原城的东南角建成。东南方是“奎星”所处的方位,主文运,因此过去的人们认为在东南方向建高塔,可兴盛文运。主持修建东塔的明代傅霖,建的是风水塔,目的是扭转赵宋王朝对晋阳古城火烧水淹后太原人才匮乏,期盼新人辈出的心愿,费用完全是民间捐助,傅霖倾其家产,并负责组织设计施工。傅霖去世五年后,傅霖的孙子诞生了,他就是后来的道家思想家,医学家,书法家,画家,营养学家的傅山傅青主。9年后,明代中叶五台山著名高僧福登大师(五台山的显通寺就出自他之手),第一个发现了东塔已经向西北倾斜,并向明晋王建议修建西塔,获准后负责了西塔的设计和监造。宣文塔(西塔)距离文峰塔30米,由于塔内藏有佛骨舍利,宣文塔不同于文峰塔的风水塔属性,是一座佛塔。至此,双塔并立的格局正式形成。而永祚寺的其它扩建工程断断续续持续了近百年,直到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才得以完工。
其实自永祚寺双塔建成四百多年来,经历了无数的战火硝烟。尤其是76年前解放战争时,解放太原战役成了解放战争最残酷、最困难、伤亡最大的攻城战。因为双塔地处当时太原的制高点,曾作为阎锡山一方的军部和瞭望塔。当年这里在枪林弹雨中伤痕累累,战争的残酷令人难以想象。
(1948年11月,双塔寺要塞)
(解放军部队猛攻双塔寺敌据点)
战争中,西塔(宣文佛塔54.78米)的二到八层被炮火毁坏,塔体只剩四分之三,自此残破的西塔在风雨中顽强挺立,但已经成了一座危塔。但是真正危险的是东塔(文峰塔54.76米),自修建完成(1602年)不久塔身就向西北倾斜!就因为东塔有倾覆危险,才有第十一代晋王朱敏决定在西北方位再建西塔的决定。
(1949年5月战后的双塔)
太原市政府组织人力、物力于1982年首先开始对西塔进行维修保护,西塔看似危险,但是塔的地基基本没有问题,实际上倒是相对好维修一些。当年维修的准备工作首先开始,仿明代塔砖,琉璃构件,砌筑泥浆等必要维修材料的生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好在太原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根据技术要求,利用高科技手段很快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材料。西塔维修全部采用古老的磨砖对缝施工工艺,磨砖对缝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建筑工艺。首先,工匠们需要将粗糙的毛砖通过打磨加工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这个过程需要对砖的表面进行精细的打磨,以确保砖块的尺寸精确、表面光洁平整。在砌筑时,使用江米米汤或特定的灰浆作为粘合剂,使砖与砖之间的缝隙严密弥合。砌筑时采用干摆灌浆的方法,可以充分的展现出表面光滑平整且严丝合缝的效果,保证墙体的稳固和美观。这种工艺不仅要求砖块的加工精度高,还需要使用特定的粘合剂和施工方法。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包括青砖和江米米汤等。工匠们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施工中双管齐下,一边清理塔中的残破部分并同时进行修补,于1984年顺利完工,塔体重新恢复完好,看不出任何修补后的痕迹,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模样。
再说东塔,当时双塔的东西两塔均有倾斜,但方向、倾斜度不一。到1993年东塔向北倾斜2.86米,西塔向东北倾斜0.53米。其中,东塔自建成后就发现有倾斜,塔体劈裂缝隙最宽达到10厘米以上,且地基基础两侧下沉,高低不匀。《太原府志》和《阳曲县志》均有记载:“永祚寺旧塔微侧,复建新塔。”在对东塔勘察时也发现,东塔的西北面上的封板、额枋有早期用铁钉挂立砖。由此可知,在新建西塔之前东塔已有倾斜,经过近400年的沧桑岁月,塔身倾斜日趋加剧,结构构件损坏严重,塔身荷载失去平衡,六层以下龟裂严重,尤其塔身西北面受压形成垂直裂缝,大面积出现结构性破坏。1994年5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分两期对东塔施行纠偏、加固,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从1995年7月开始,杭州曹氏建筑物纠偏加固研究所的曹时中、查良璇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二年时间,分二个阶段对东塔进行了纠偏。东塔纠偏工程采用“沉井掏土法”,在塔倾斜反方向,设9个直径2.5米、深6米的掏土井,分阶段掏土,迫使沉降较少的塔基东南部位下沉。一期工程历时40天,共纠偏2米。随后,对东塔地基进行了围护、防渗处理。最终大获成功,东塔终于挺直了,东西二塔的高度看起来基本一致了。
(左面是西塔:宣文塔)
最后想说的是,在国内允许登临的古塔数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宣文塔(西塔)至今仍开放登临,游客可以攀登至11层,近距离接触这座400年来经历无数历史风云的古建筑,并透过小窗俯瞰太原市区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