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寺观音像的民间传说
罗斌林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武定街,始建于隋唐时期,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独乐寺坐北朝南,总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独乐寺的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阁楼式木结构建筑之一。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二层“中作暗层”,即所谓“明二暗三”,通高23米,平面用外檐柱十八根,里圈柱十根共二十八根立柱。檐下所悬“观音之阁”四字匾额相传为唐代李白所书。
阁中辽代泥塑观音立于须弥座上,像高15.4米,连同佛座共高16.08米。观音像冠顶置十个小佛头,故称十一面观音。左臂下垂,双手作接引状,下着彩绘长裙,跣足立于莲花台上。这尊十一面观音塑像有一个流传很广民间传说。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路过渔阳,就是现在的蓟县。因为粮草接济不上,陷入困境。李世民心中烦闷,无意中来到一座寺庙,只见庙内香烟缭绕,铜铸神像,栩栩如生,似笑非笑,似有言相告。李世民心中一动,便双膝跪倒,向神像祷告:“李世民率兵东征,路过此地,粮草不济,欲借神明贵体一用,待李世民班师之日,当以十倍金身奉还。”祈祷完毕,叩了三个头,随后命人搬倒神像,化成铜水,铸造钱币。以此解救了燃眉之急。东征还朝之后,转眼就是一年,此事却没人提起。倒不是李世民故意赖帐,而是实有难处。当初因是急于借用铜像,并没细加考虑,便许诺以十倍金身奉还,如今细细一想,诺大一个金像,恐怕用光金库也不够。唐太宗正为此事忧虑得寝食不安,忽接大臣魏征的奏折,打开一看,原来正是催促皇帝还愿的。言语很是不恭,明明是在责难,上写“昔万岁东征,粮草困窘,曾于渔阳借一铜像,以筹粮草,并许诺神明,一旦班师,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还。今圣上回銮过载,未践前言,故敢奏闻。臣闻为人主者,上不可失信于天,下不可失信于民……。”李世民心里有病,正怕人说,一见魏征又来揭他的短,不由心内火起,他耐着性儿看看奏折,忽然发现“十倍泥塑金身”,不禁喜上眉梢,拍案称快。魏征所加“泥塑”字,可真正解决了难题。于是李世民马上发下诏书,营建独乐寺,重塑观音像。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观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