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怀化市民族博物馆
龙小平
在怀化学院图书馆8楼有座沅水流域民族文化博物馆,该馆也是“怀化市民族博物馆”。
踏入这座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多元文化宝藏的大门,每一处角落都藏着令人惊喜的故事。
学院正在建设博物馆二期工程。新馆展示面积6000多平方米,拟分6个专题进行展陈。沅水流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居住着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等50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这里早在7800-6600多年前就生活着高庙人。高庙文化遗址考古发现是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馆的百鸟衣。一共是两件。第一件是女式百鸟衣。上面的刺绣皆是苗绣,颜色十分靓丽,尽显浪漫。而百鸟衣最特别的便是它的下摆,是由白羽毛编制而成的。这另一件是男式百鸟衣。我们可以看到这件衣服上面醒目的几何图形。而这两个图形便有这天圆地方的寓意。中间这个圆呢是铜鼓纹,也称苗族盘龙纹。龙凤文化,属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享的文化,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现在看到的这件是苗族的锡绣盛装,是将铸造成型的3万多片小锡条穿孔,按所需纹样缀在衣服上的。它用金属锡作为刺绣的主要材料,与其他民族用蚕丝线作为刺绣的材料相比,具有非常的特殊性,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件衣服也算得上是馆的“镇馆之宝”!
下面看到的是榕江的祭祀服。这件服饰上的纹饰主要由龙凤纹、水波纹和蝴蝶纹组成。龙凤纹体现了苗族对汉族龙凤文化的借鉴、共享与认同。这个绣的是蝴蝶妈妈。在苗族神话《十二个蛋》中讲述了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十二个蛋由脊宇鸟孵化成自然万物和人类的故事。蝴蝶妈妈与前面看到的百鸟衣,都与苗族古代鸟图腾有关。他们是上古蚩尤集团中以鸟为图腾的“羽族”的后裔。这种祭祀服主要是祭祀时司仪穿戴的。
来到银饰展区。这是苗王帽。它的顶部装饰有六个牛角钓环拖着燕雀,象征着苗王的权威。铜钱纹表现出苗族融合了汉族的钱币文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借鉴与融合。这边是一些师公帽。这个是龙纹银项圈。龙纹也表现出苗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上面的龙尾是水波纹,顶上有乳钉纹,表达了苗族的母性崇拜与生殖崇拜。这是贵州白裤瑶最具特色的“两片瑶”,两边没有袖子,里边不穿内衣,方便母亲下田劳作抚育孩子,也来源于这个民族对母亲不容玷污的崇拜尊重。这边是红瑶的女装,颜色非常的艳丽。这边三件是苗族女子的盛装。后面这些是沅水流域少数民族的盛装和常服。
在家具展区,水车、花轿和草龙静静陈列。那看似小巧的花轿,走近细细打量,才发现内里别有洞天,精致的雕花、巧妙的结构,无不彰显着古人的匠心独运。
随后,我来到了音乐馆。一进门,便被浓郁的艺术氛围所包围。在这里,我遇到了热情的讲解员刘力勰,他是机电学院2024级的学生。他向我介绍道,歌舞在沅水流域各民族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娱乐、生活、生产和交往的重要方式,更是他们的生存发展之道。馆内陈列着侗族大歌、侗族傩戏、辰州傩戏、怀化阳戏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相关实物。大鼓静静伫立,仿佛诉说着侗族村寨里,击鼓召集村民时的热闹场景;傩面具造型奇特,“辰州傩”的悠久历史仿佛在眼前浮现,判官、道神、灵官等傩面具,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故事。苗族和侗族喜爱的芦笙,其构造精巧,多种音管组合形式更是令人称奇。墙上悬挂着音乐舞蹈学院师生参加全国或省市演出获奖的照片,前方展示的演出戏服华丽无比,特别是怀化阳戏中饰演皇后、皇上的那两件,尽显辉煌大气。
离开音乐馆,我来到了沅水流域石刻文化专题展。原来,这里也是李晓明教授带领师生整理拓碑及契约文书的专用馆。接着展台上、展板上、书架和案几上,摆满了李晓明教授团队拓制的碑刻拓片。自2021年8月起,他们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对怀化200个古村落及其民族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和碑刻拓片制作,两年间共制作了1000多通拓片,目前正为新展做着前期准备。契约文书是怀化各民族优秀传统契约精神和诚信文化的独特载体,是对广大市民和大中小学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契约精神培养的重要资源。
在众多拓片展品中,《西山书院》吸引了我的目光,它出自北宋“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之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清代书法家王继贤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他不仅才华横溢,“一字千金”的佳话更是流传至今。馆内还有颜真卿、黄庭坚、岳飞等十几位书法名家的碑刻拓片,每一幅都让人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民国初年湖南省第五守备区司令周则范的绝笔《太平天下》,也在此展出,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这次博物馆之旅,让我沉浸在历史与文化的海洋中,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向我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令我收获满满,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