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罗斌林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工人阶级用鲜血和团结斗争换来的节日。劳动者通过斗争争取权益的民主进步,倡导“劳动光荣”与社会公平。其历史体现了劳动者对基本权益的追求,至今仍是全球劳工运动的重要象征。
19世纪末,欧美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通过延长工时(普遍达12-16小时)和增加劳动强度剥削工人。1877年,美国爆发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工人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成果有限。1884年,美国和加拿大工人团体在芝加哥集会,决定在1886年5月1日发起总罢工,目标直指八小时工作制。1886年5月1日,美国35万工人(仅芝加哥就有4.5万人)举行大规模罢工和游行,罢工导致全国工业停摆。工人高唱《八小时之歌》,呼吁“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归自己”。尽管遭到警察镇压,但最终迫使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八小时工作制。1889年7月14日,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大会上通过决议,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以纪念芝加哥工人运动,并号召全球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第二国际1890年5月1日,欧美多国工人首次响应,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标志着劳动节成为国际性节日。
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1918年,中国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散发传单,引入“劳工神圣”理念。192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工人首次举行“五一”游行,唱响《五一纪念歌》,歌词呼吁“扫除强权制度”。1949年12月,新中国政务院将5月1日定为法定劳动节,此后逐步形成表彰劳模(如“五一劳动奖章”)、举办纪念活动的传统。目前全世界80多个国家将5月1日定为劳动节。(附第二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