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券爱好者的心灵港湾
保定 陶万春
对门券爱好者来说,读书的空间很多,但有一个空间非常独特,那就是书和门票及其它门类收藏品的家——书房。书房自古就有,它不仅仅是收获知识的场所,也是抚今追昔的栖息地,还是思考创作的沃土,更是门券收藏爱好者心灵的港湾。
从现存的文物和考古遗址来看,中国时书房雏形大约萌芽于西周时期。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可以看到早期书房和观书相关的形象。
古代书房也称之为“书斋”,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中说:“斋,洁也。”书斋就是请雅高洁的地方。唐代书斋风盛,又谓书房为“草堂”,有喜欢自然之境,标榜书房主人操守和追求之高雅。今成都市区内的“杜甫草堂”,搭建于浣花溪畔,杜甫避安史之乱迁来此地,生活虽然清贫,但他得到了片刻安宁和暂时的平稳,草堂成了他静心读书、思考人生的地方。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的不朽诗篇,体现了“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的胸襟和情怀。
说到宋代书房,最知名的是读书堂。公元1071年,司马光退居西京洛阳编撰《资治通鉴》,这一呆就是15年,而这部巨著的诞生地,就是他私人园林独乐园中的读书堂。
园林是文人墨客的理想居所,书房可以说是其求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园,园林中的书房自是别有洞天和情趣。苏州留园中的汲古得绠处、还我读书斋、揖峰轩等,各具特色。
我非常喜欢北京北海公园静心斋东侧的抱素书屋,它是清代帝王在皇家园林中的读书之地。斋内放有古琴一把,院落中还有小水池,池中假山石犹如几只戏猴,水声如琴声,景致娴雅,环境幽静,确实是个读书修身养性的佳处。
民国时期的书房,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当是首选。丁玲、陶行知等大文豪家的书房也各具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种规格和风格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私人拥有一间个人的书房,己成当今时尚。而我们这些门券收藏达人也不甘落后,追赶着时代的步伐,在书房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乐趣。
在若干年之间,我到过几处券友家,除了欣赏其收藏的门票外,格外注意观察其书房。山西灵石任文奎的书斋,名为家庭门票收藏馆;保定门票收藏家刘铭元先生,专辟一间书房,门票、文革时期藏品、红色记忆唱片、烙烫葫芦一应俱全;河南新乡王继平老师,建有王继平门票陈列馆,定期举办收藏品讲座,吸引八方兴趣爱好者前去参观;山西平遥胡保平部长,书房兼办公室,多少重要文件和精彩纷呈的文章,在案头写成。
胡保平老师的书房
王继平老师的门票陈列馆
刘洪利老师的东北门票博物馆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书籍、新知识、新思想需求的不断增加,全民阅读成为时代主题,人们开始走向更加通俗且多元化的阅读方式。通宵新华书店、社区文化家园和公共图书馆等成为重要的公共阅读空间。现代的书房,也早己脱离了单纯读书写字的范畴,品茶、聊天、会客、冥想、听音乐、看电影等多种形态和功能的书房,织就了现代人五彩缤纷的生活。纵观几干年来,书房的形式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所代表的那种宁心治学的读书精神一直都在。
而做为一个门票收藏爱好者,尤其是老年集券达人,书房可以称之为人生的最后一站。在这个心灵港湾之中,把玩一枚枚爱不释手的门票,编辑一部部情有独钟的券集,草就一篇篇游记文章,发给网络一个个老友新朋心得体会,今生有缘,今生无悔!
我爱书房,更爱书房中的人。
~2025年5月20日写于古莲花池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