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亭和碑亭,建于崇宁殿前东西两侧。西侧钟亭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平面六角形,重檐六角攒尖顶,内悬铁钟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造;东侧碑亭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平面六角形,重檐六角攒尖顶,内立诗碑为和硕果亲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敬留。
崇宁殿,关帝庙主殿,因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封关公为“崇宁真君”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四周设环廊,重檐歇山式屋顶。殿内供奉关公帝装宝像。内外悬挂清代康熙、乾隆、咸丰三位帝王所题牌匾。殿前月台前阶石上雕有卷草、流云和二龙戏珠图案,犹仿皇宫规制。殿檐下石雕蟠龙柱二十六根,每柱高3.87米,直径0.46米,柱上有升龙、降龙、祥云等,雕刻粗犷有力。庙内碑文记载:“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
气肃千秋木坊,四柱三楼房殿式,瓦顶用黄、绿色琉璃构件覆盖,花板雕绘莲菊、瑞兽等图案,各具神态,为清同治六年至九年(1867年—1870年)重建。牌坊两侧各铸有铁狮子和铁人,狮子昂首挺胸,威武雄健,铁人为胡人形象,高鼻深目,是饲养狮子的域外人。
刀楼和印楼,分别位于春秋楼前东西两侧,形制相同。刀楼在西,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檐两层,十字歇山顶,内置关羽所用“青龙偃月刀”仿品;印楼在西,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三檐两层,十字歇山顶,内置曹操赐予关公的“汉寿亭侯印”仿品。
麟经阁,亦称“春秋楼”,因二层暖阁中有关公夜观《春秋》塑像,而得名。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三檐两层重檐歇山式屋顶,为庙内最高、最精华建筑。二楼外围环廊采用“悬梁吊柱”结构,内次间凸出两眼“菊花”藻井,为全国孤例。
御园,中轴线上最后一个建筑群,是在关帝庙后花园遗址上复建的一座北方风格、皇家气派的古典园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御园南门、厚载门、影壁、福寿台及福寿鼎、福池、龙泽亭等,周边圣行祠、忠义堂、雅颂轩、文华苑、晨光阁、画舫斋、含章馆、揽月亭等错落有致,相应成趣,足壮观瞻。
圣行祠,御园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的关公铜鎏金神像,是根据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关公画像而塑。站像带刀拱手送财,故此处亦称“财神殿”。
解州关庙内积聚了极其丰富了文化遗存,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春秋楼采用的“倒悬藻井”和“悬梁吊柱”营造工艺异常独特,藻井像一朵菊花一样倒悬在天花板上,并且可以随风旋转。崇宁殿四周26根巨型蟠龙石柱,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之作,雕刻精美、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四龙壁建于明宣德年间,将天、地、海三界的故事交融汇入,组成一幅和谐唯美的景象。气肃千秋牌坊与四棵千年古柏相融共生,呈现出飞龙在天的景象。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彰显了关公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门票提供:王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