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还能当门票用。在今年年底之前,凭《汉风蜀韵———成都历史文化博物馆门票收藏博览》这本书,可以免费进入成都18家博物馆。这本书的主编,就是收藏了4万余种门票的胥昌同。
风景有两种,“一种在真实的眼界里,一种在精致的门票上”。近日,在华阳某会所,胥昌同与数十名藏友齐聚一堂,切磋交流。
门票4万种 塑料的、布的、磁卡的……
五岳归来不看山,这是“游圣”徐霞客的境界。对于痴迷门票20载的胥昌同来说,凭着4万多种景区、博物馆的门票,似乎也能达到不出家门看遍天下的境界。
上世纪80年代末,胥昌同还是一名模具钳工。他喜欢喜欢旅游,每次留下的门票被作为书签夹在了书籍之中。“突然在某一天翻开书页,发现门票就像是一件件艺术品,从此便被它们吸引。”上世纪90年代中期,胥昌同索性转行,投身旅游行业,从此旅行不止,收藏渐丰。
胥昌同主攻博物馆门票收藏。“每到一个陌生城市,参观博物馆必定是我的第一站。”他的藏品几乎足以支撑起一座“门票博物馆”。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4万多种门票,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异国他乡,每一张都有不同的风情。按材质分,既有常见的纸质票面,也有塑料、布料、磁卡、金属甚至光盘做成的。胥昌同收集有70多种光碟门票,几乎囊括了国内大部分发行过此类门票的景区。按地域分,更是困难,除了成都本地几乎所有景区及博物馆的不同门票外,他收集的西藏旅游门票,在国内几乎也是首屈一指。
50多年前 逛杜甫草堂要1000元
曾经,进一次杜甫草堂要花1000元。胥昌同手中的门票藏品证实,这并非耸人听闻。在一张1956年使用、草纸般粗糙的杜甫草堂门票上,醒目地标明“每票一千”的价格。胥昌同说,当时曾用过旧币,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1角,不过“可以打半斤菜油”。在那之后,杜甫草堂门票金额多次变动:1958年至1961年,“票价二分”;1962年,“票价三分”;上世纪70年代,“票价伍分”……如今,票价是60元。在胥昌同的门票藏品里,类似的票价演变不胜枚举,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都曾有过标价4分的门票。
学者刘永禄曾著文追溯成都门票的历史。从古代进入城门所需的符牌,到近代各官署的出入证章,乃至戏票、电影票,保存至今的很少。而上世纪20年代的少城公园门票,也仅可见于文字描述中。真正意义上的门票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各景点、博物馆的门票外,各式各样的参观券、展览券也陆续推出。各个时期的历史元素也经由门票保存下来。在一枚枚门票上,可以看到黑绿两色套印的手绘图案,也可以看到成都曾经用过的4位数的电话号码。各处景点的称谓变化也彰显其中,例如,从“王建墓”到“永陵”,从“大邑阶级教育展览馆”到“地主庄园陈列馆”,再到“大邑刘氏庄园”。
18家博物馆 凭这本书免费逛
每月第二个星期六的下午,成都不少票证收藏爱好者都会聚会。这是成都市收藏家协会票证专委会的固定活动,胥昌同是专委会的负责人。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成都门票收藏联谊会”成立,这样的聚会就时常举办。“门票是门槛很低的收藏,投资性不强,重在交流玩赏。”胥昌同说。
最近,他们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汉风蜀韵———成都历史文化博物馆门票收藏博览》,胥昌同任主编。该书展示了成都地区24家博物馆各个主要时期的精品门票藏品数百枚,分别来自多名门票收藏家。在该书后半部分,还提供了18家博物馆的赠送券,持书者可在今年12月31日前凭赠券免费参观这些博物馆。
原载《成都商报》电子版 2010年11月16日 记者 王圣 摄影 王天志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