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司徒彪 张景生
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历史名城宝鸡市,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平原沃野千里。山河形胜与人文底蕴在此交织,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地域画卷。宝鸡市东衔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天水、平凉接壤,下辖金台、渭滨、陈仓、凤翔四区,以及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八县。
独特的地理风貌、气候条件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宝鸡市丰富多元的旅游资源。这里山、川、塬地貌兼具,自然景观雄奇秀丽:太白山巍峨入云,吴山气势磅礴,紫柏山灵秀清幽,嘉陵江源头碧波荡漾,千河湿地生态盎然,红河谷飞瀑流泉,处处皆是令人沉醉的人间胜景。而宝鸡市的人文景观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远古遗迹到历代建筑,从名人祠庙到宗教圣地,从青铜器博物院的青铜吉金到法门寺博物馆的佛门圣物,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记忆。更有钓鱼台、龙门洞等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胜地,漫步其间,既能饱览山水灵动之美,又可深品历史人文之韵。截至2024年底,宝鸡市拥有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3A及以上景区达37家,旅游资源之富集,令人叹为观止。
门票,作为游览景点的首道印记,恰似景区的“文化名片”。当它完成入场凭证的使命后,其艺术欣赏价值、文化传播价值、旅游宣传价值与收藏价值便愈发凸显。一枚设计精巧的门票,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承载着景区的故事与底蕴;其精美的图案,往往凝聚着景点的精华,吸引着八方游客的目光,成为无声却有力的宣传使者。随着门票文化的兴起,收藏爱好者群体日益壮大,各类门票主题的报刊、网站、微信群,以及展览会、交流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构筑起充满活力的门票收藏文化生态圈。
宝鸡市丰厚的旅游资源,孕育了品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旅游门票。我们收集的宝鸡旅游门票中,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宝鸡历史文物陈列室入场券。自改革开放以来,宝鸡旅游门票更是迎来井喷式发展,在形式上百花齐放:文字门票、绘画版门票、摄影版门票,普通纸票、塑料门票、邮资门票、卡式门票等应有尽有;票图内容上丰富多样:高山流水、亭台楼阁、古寺名塔、名人遗迹、公园花卉等宝鸡风光尽数呈现,宝鸡市旅游门票以其精美设计与深厚内涵,深受门票收藏爱好者青睐。
作为生活在宝鸡这片土地上的收藏爱好者,我们深耕门票收藏数十载,尤其专注于家乡宝鸡旅游门票的收集与研究,多年来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推广宝鸡门票收藏文化,为家乡旅游事业鼓与呼。此次将精心收藏的宝鸡旅游门票编印成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按“四区八县”的行政区划顺序依次排列展示。期望这部图录,既能让各地游客透过方寸门票,领略宝鸡山水的壮美与历史文化的厚重,为促进宝鸡旅游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也希望能为广大门票收藏爱好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便于按图索骥,助力大家系统、全面地开展宝鸡旅游门票收藏。这,便是我们编纂此书的目的与初衷。
序
刘伟章
在收藏的万千世界里,旅游门票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历史价值,构筑起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纽带。它们既是游客游历山河的通行证,亦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微型画卷。当司徒彪先生与张景生老师合力编纂的《宝鸡市旅游门票图录》一书的书稿展现在我的面前时,作为与两位相交多年的老友,我倍感欣喜。
我与司徒彪先生相识已逾三十多年,每次开口必是“彪哥”, 彪哥收藏门票已四十余载,上世纪90年代初,他自办的《癸酉游券》胶印小报,已经是我门票收藏上的良师益友。在这份小报里,他开辟的 “西北地区门票目录”专栏让我记忆犹新,这也显露出他对故土文化的深情以及超强的收藏及归纳整理能力。他收藏门票四十多年,其藏品之丰、质量之精,在全国券界也是名列前茅的,特别是在宝鸡门票的收藏上,倾注了数年心血,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孤品,是公认的权威。
而张景生老师,与我相识至今已有一十七载,他以惊人的热忱与毅力,在门票收藏领域迅速崛起。他以收藏家乡门票为己任,广纳陕西省各类门票,藏品日丰。他不仅以收藏为乐,更以研究为志,将散落的门票化作系统的史料,制作出了许多门票专题,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尤以陕西门票的研究为最,在全国门票收藏界享有盛名。
翻开此书,宝鸡的山水人文跃然纸上。每一张门票都承载着这个景区的生命轨迹。透过这些门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宝鸡旅游发展的历程,更是司徒彪先生和张景生老师希望家乡宝鸡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喜爱的殷切期盼。他们用门票串联起宝鸡的文化脉络,让每一个翻开这本书的人,都能感受到宝鸡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吸引着大家走进宝鸡,亲身领略宝鸡的美好。
翻开此书,宝鸡地区的每一处景区仿佛都历历在目。这部图录堪称宝鸡地区门票的“百科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不仅有精美直观的门票图片,更有对景区的简要而精准的介绍。这些介绍,让我们在欣赏门票的同时,能更深入地了解景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无论是对门票收藏爱好者,还是对想要了解宝鸡旅游文化的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工具书。
当门票从“通行凭证”升华为“文化载体”时,其意义早已超越纸张与油墨的物理属性。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文旅行业的今天,实体门票渐成“消逝的风景”,此书的出版,既是对过往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启示。
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以恒心与热爱对抗时光的消蚀。两位作者怀着对家乡的赤子深情,以收藏为笔,以门票为墨,为家乡书写了一部别样的“地方志”。他们以个人收藏之力,完成了一项公共文化工程。其胸怀与格局,令人肃然起敬。他们对宝鸡的热爱,让众多宝鸡人记住他们,也让更多人铭记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