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洪崖洞的灯火倒映在粼粼波光中,山城重庆以其独特的立体轮廓勾勒出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画卷。作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发祥地,这座城市承载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珍贵记忆。自2018年至今,我三度踏入重庆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每一次观展都如同打开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让我在泛黄的文献、珍贵的文物与沉浸式的场景复原中,触摸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的温度。
一、初遇:叩开历史之门
2018年初次造访,陈列馆门前"风雨同舟路,共筑中国梦"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依托特园"鲜宅"改建的场馆,曾是民主党派人士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走进序厅,巨幅油画《特园之春》生动再现了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民主党派领袖共商国是的场景。暖黄的灯光下,泛黄的《双十协定》复印件静静陈列,墨迹虽已晕染,却依然清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重要时刻。
沿着历史脉络前行,民革、民盟、民建等八个民主党派的发展历程依次铺展。在民盟展区,泛黄的《光明报》创刊号引人驻足,报头题字苍劲有力,记录着民主人士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一件件实物背后,是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身影。陶行知先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展现着教育家的家国情怀;黄炎培与毛泽东"窑洞对"的对话录音,至今仍振聋发聩,成为民主监督的经典范例。
二、再访:探寻精神密码
2020年第二次参观,恰逢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这一次,我将目光更多投向了历史细节:特园里斑驳的青砖墙上,似乎还回荡着当年民主人士热烈的讨论声;一张张老照片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与民主党派人士促膝长谈的画面,生动诠释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合作初心。在多媒体互动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穿越"回1946年的沧白堂,亲历了震惊中外的"较场口事件",真切感受到民主人士为争取和平民主付出的巨大牺牲。
特别令我震撼的是"血与火的考验"展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山城,但民主党派人士并未退缩。杨杰将军的绝笔信、郭汝瑰的绝密情报,无不彰显着他们坚定的政治立场。陈列柜里那封写在香烟纸上的密信,字迹虽小却力透纸背,记录着地下工作者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惊险历程。这些珍贵史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三、三临:感悟时代使命
2025年的第三次参观,此次展览新增了"新时代新征程"板块,展示了民主党派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科技创新等领域作出的积极贡献。在民建展区,一组关于民营企业家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的照片令人动容;在农工党展区,抗疫一线民主党派医护人员的请战书、防护服等实物,见证了新时代参政党的责任担当。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互动留言墙",参观者可以通过电子屏留下感言。我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留言:有学生表达对民主党派先贤的敬仰,有民主党派成员写下履职感悟,更多的是普通群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这些留言,恰似点点星火,汇聚成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燎原之势。
站在陈列馆顶层的观景平台,俯瞰奔流不息的嘉陵江,思绪万千。三次参观,不仅让我系统了解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奋斗的光辉历程,更深刻认识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重庆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