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起解》传说中的历史遗迹—洪洞关帝庙
罗斌林
《苏三起解》因话本和戏剧闻名的苏三,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苏三蒙难,逢夫遇救的故事,也确实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苏三原名周玉洁,明朝山西省大同府周家庄人。五岁时被卖到北京苏淮妓院,改名苏三,花名“玉堂春”。玉堂春接客,都以清谈为主,或弹一曲琵琶,或唱一首小调,或调茶酒款待,被人称为“青倌人”。一天遇到礼部尚书的三公子王景隆,以身相许,私定终身。后因王景隆三万银散尽,被老鸨赶出妓院,在关帝庙中勉强栖身。苏三把积攒的二百两银子赠与王景隆,嘱他发奋读书,金榜高中后,将自己赎出火坑。此后苏三以死相逼不再接客,老鸨便将她卖给山西马贩沈洪,沈洪将苏三带回洪洞家中。沈妻皮氏与邻居赵昂私通,两人合谋将沈洪毒死、诬陷苏三。知县贪赃枉法,严刑逼供,苏三屈打成招,囚禁于死牢。王景隆高中进士,出任山西巡按,在秋后问斩的名册中见苏三名字,决定调此案复审。经过三堂会审,奇冤得以昭雪,奸夫淫妇伏法,贪官亦被撤职查办。
洪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常青四村关帝街,占地面积2072平方米,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洪洞关帝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关帝楼(春秋楼)、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分别有东西廊房和钟鼓楼,是关帝庙大门。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三真阁,是一座四面贯通的过街楼,高约22.7米,琉璃瓦剪边,重檐十字歇山顶。基座为十字券拱式过街通道,上中下三层为木构建筑,墙内有八根通柱。楼内三层塑一木雕关公坐像,通高1.5米。苏三在蒙冤时曾经在此跪拜,故又称为苏三还愿处。
(关帝楼内三层木雕关公坐像)
苏三(玉堂春)被诬陷毒杀富商沈洪,在洪洞县衙受刑逼供,屈打成招后被判死刑,关押于死牢。身陷囹圄期间,苏三戴刑枷前往洪洞关帝庙,向关帝爷叩拜许愿,祈求神灵洗刷冤屈,承诺若得昭雪必重塑金身、虔诚还愿。据传她当时哭诉:“若关帝显灵,助我沉冤得雪,必当终身奉祀。王景隆任山西巡按重审冤案,查明真相后苏三获释。她即刻前往关帝庙履行诺言,焚香叩谢,供奉祭品。当地民间盛传提及她供奉了香烛、果品,并捐赠银两修缮庙宇。按传统还愿习俗,苏三行“拂尘礼”(三叩首)、燃香烛、献供品,并默念感恩之词。苏三还愿的关帝庙始建于元代,其中关帝楼(春秋楼)为庙内最高建筑,苏三在此跪拜。
庙内东厢房设《正说苏三》展厅,陈列其许愿、还愿的图文资料及历史案卷复制品。当地百姓认为关帝“司命禄、佑科举、掌司法”,苏三借司法神之力平冤的故事强化了关帝庙的灵验信仰,至今香火不绝。洪洞县曾存苏三案卷(民国九年被毁),明代监狱遗址重修后设“苏三囚牢”及大理石像,印证传说背景。关帝庙清代碑刻提及苏三还愿旧事,但未载具体仪式。京剧《玉堂春》省略还愿情节,但地方戏曲及民间口传强化了“神助平冤”的因果逻辑,形成“许愿-灵验-还愿”的完整叙事链。此传说通过历史遗迹、地方志记载与现存民俗仪式相互印证,成为洪洞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凸显了传统社会中对司法正义与神灵庇佑的双重寄托。
(洪洞关帝庙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