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华夏,诗意之行
龙小平
收官日,和平城到铜仁山城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东坡先生笔下风雨后的清朗,恰似我们寻根华夏之旅的写照。在这趟充满诗意与历史厚重感的行程中,我们走过和平之城,踏入铜仁山城,于芷江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回溯往昔峥嵘,在铜仁中南门景区感受岁月沉淀,又在湘黔豫知青文化座谈会上畅叙情怀,最终迎来收官之日,将一路见闻与感悟铭刻于心。
行程的收官阶段,我们从和平城出发,奔赴铜仁山城。和平城承载着人们对和平的永恒祈愿,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珍视。当我们告别这座充满希望与安宁的城市,踏上前往铜仁山城的路途时,心中满是对新旅程的期待。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车窗外的景色时而壮阔,时而秀丽,让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芷江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是此次行程中极具意义的一站。踏入纪念馆,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1945 年 8 月 21 日,正是在芷江,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载有关于受降详细规定命令的备忘录。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芷江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抗战胜利受降地,永载史册。
漫步在纪念馆内,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战士们使用过的简陋武器,想象着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看着百姓们流离失所的照片,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对为国家和民族独立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肃然起敬。“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笔下的家国之痛,在芷江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中得到了最真实的诠释,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的决心。
离开芷江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铜仁中南门景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是铜仁市仅存的足以反映古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是铜仁市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踏入景区,古朴的建筑、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雕花的门窗,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铜仁这座山城的兴衰变迁。
沿着街道漫步,我们走进一家家古色古香的店铺,感受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银饰店内,工匠们精心雕琢着一件件精美的银饰,那细腻的花纹、精湛的工艺,让人赞叹不已;刺绣店里,绣娘们飞针走线,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绣在绸缎上,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街道两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有的是明清时期的民居,有的是古老的商铺,每一座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笔下的江南盛景,在此处化作了铜仁中南门景区独特的韵味,宁静而又充满生机。
在铜仁中南门景区,我们不仅领略了古建筑的魅力,还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铜仁社饭、绿豆粉、锅巴粉等美食,各具风味,让人回味无穷。社饭采用野蒿、腊肉等食材,混合糯米蒸熟,清香扑鼻,口感软糯;绿豆粉口感爽滑,搭配上鲜美的汤汁和丰富的配菜,让人食欲大增。美食与美景相得益彰,让我们对铜仁这座山城有了更深的喜爱。
行程的最后,我们参与了湘黔豫知青文化座谈会。知青,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群体,他们在青春岁月里,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和边疆,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座谈会上,来自湘黔豫三地的知青们相聚一堂,共同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老知青们纷纷讲述着自己当年的经历,言语中既有对艰苦生活的感慨,也有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他们回忆起在农村劳动的日子,开荒种地、挑水砍柴,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笔下的青春豪情,在知青们的回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自己,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知青们还分享了自己在知青生活中的成长与收获。那段经历让他们学会了独立、坚强和包容,也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而温馨。湘黔豫三地知青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知青生活的特点,也感受到了知青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次寻根华夏之旅,我们从和平城到铜仁山城,在芷江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铭记历史,于铜仁中南门景区品味古韵,在湘黔豫知青文化座谈会上感悟岁月。一路行来,我们不仅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深入了解了华夏大地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这段诗意之行,将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团结在寻根华厦知青文化促进会大旗下,传承历史精神,追寻诗意生活,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华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