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天梯山石窟
罗斌林
天梯山石窟,又名凉州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凉州区中路乡灯山村。武威早因“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与西域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而天梯山石窟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天梯山石窟远景
天梯山石窟,其开凿年代为东晋十六国的北凉(397—460年),历经北魏、北周、唐、西夏、元、明、清等时期的相继开凿和修复,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彼时,北凉王沮渠蒙逊笃信佛教,召集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在这祁连山支脉的天梯山开山凿窟,大造佛像,距今已有约1600年的历史。据《十六国春秋·北凉录》记载:“先是蒙逊王有凉土,专弘事佛,于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千变万化,惊人眩目” ,足见当时开凿规模之宏大。其特殊的皇家背景,使其从诞生之初便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成为北凉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凉州模式”,为后世石窟的开凿奠定了基础。在凉州石窟开凿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以及建筑家、雕塑家、绘画家。尤其最著名的高僧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的开凿之后,又东下平城(当时北魏的首都),即今天的山西大同,开始了新石窟的开凿,成为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昙曜则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人物。
石窟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大佛窟,主尊释迦牟尼坐像高达28米,气吞烟霞、挥斥乾坤。大佛神态安详,左手平放在膝盖略出膝部,右手前伸,施无畏印,仿佛在向世人传递着慈悲与智慧 。其左右两侧的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多闻、广目天王6尊造像,也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庄严、或睿智、或威武,每一尊都蕴含着古人精湛的技艺与虔诚的信仰。
除了造像,石窟内的壁画也是一绝。这些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故事、经变图以及世俗生活等诸多方面,为研究古代佛教文化、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北凉壁画中,菩萨直鼻、大眼、厚唇、白鼻梁、宝冠卷发,上身半裸,腰裹长裙,充满了西域早期壁画的朴拙之美,与后期壁画的风格相互映衬,展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承与演变。
天梯山石窟不仅是一处艺术胜地,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驿站。在佛教自西向东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它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吸引了众多西域高僧前来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佛教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北魏时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昙曜等天梯山石窟的开凿者东下平城,参与并主导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将“凉州模式”带到了中原地区。此后,龙门石窟的营建也深受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有着“石窟鼻祖”的美誉。千百年间,天梯山石窟饱经风雨洗礼,天梯山石窟原洞窟遗址共26个,因1927年的大地震,现存洞窟18个。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部分文物被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