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2007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龙门山系熊耳山之分支,由西向东到龙门突然断裂,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成天然门阙,称为“伊阙”。在春秋时期称“阚塞”或“伊阚”,隋以后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青山绿水、万象生辉,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伊水西岸山势陡峭,龙门石质优良,宜于雕刻,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地理位置优越,景色优美,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
北魏到唐宋,开凿佛教石刻南北长达1公里。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共有2300余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最大佛像高17.14米,最小仅2厘米。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长宽各30余米,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3年。洞中主像卢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身披袈裟,神态端庄持重。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和盛唐雕塑的高度成就。龙门石窟的门票上大多以卢舍那佛为主要画面。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现有窟龛2100多个,佛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多品,佛塔四十多座,窟龛有古阳洞、奉先寺、万佛洞等。龙门石窟与云岗石窟、敦煌石窟并称我国三大石窟。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为九朝故都,龙门自古为帝王游幸、文人荟萃之地,“龙门山色”是洛阳八景之冠。
龙门香山寺下的白园(白居易墓园),是人们体验诗人晚年生活之地。
香山寺(Temple of fragrant hills),龙门十寺之首。 位于洛阳城南香山(龙门东山)上,紧邻龙门石窟。因"海东瑜伽之祖"圆测葬于此而被尊为韩国唯识宗的祖庭。
香山寺是佛教名寺,位于龙门伊河东岸香山半山腰处,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隔河相望,与东山石窟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