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国殇墓园
2025年5月18日中午,在马帮大院品尝特色马帮宴后,我们继续乘车前往下一站拜谒坐落于云南边陲的腾冲国殇墓园,,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抗日远征军英灵的安息之地, 更是中华民族血火抗争的永恒见证,他们的英魂始终守护者这片土地。这里没有门票,免费预约参观。
踏入墓园, 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纪念碑,"远征军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几个鎏金大字。碑后是层层叠叠的墓冢, 每一座墓碑都整齐排列, 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细雨落在青石上,反射出冷冽的光, 空气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历史的厚重感如潮水般涌来, 让人不禁屏息凝神, 心怀敬畏。
国殇墓园依叠水河畔而建, 苍松翠柏环绕,甬道两侧的石像静默伫立, 仿佛凝固了当年将士们冲锋陷阵的瞬间。这些雕塑没有铭文,却以无声的姿态诉说着一场惨烈的战役--1944年夏, 为收复被日军盘踞两年的腾冲, 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炮火。44天的鏖战中, 腾冲城几乎化为焦土, 8000余名将士长眠于此, 换来的是抗战以来首座光复之城。这段历史被镌刻在忠烈祠的碑石上,每一道刻痕都是对“国殇”二字最悲壮步入忠烈祠, 孙中山先生的遗训悬于正堂,两侧墙面上密密麻麻的题名碑石令人震撼。
9618个名字, 以中英双语镌刻, 其中既有远征军的将士, 也有盟军的英灵。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背景,却共同倒在了捍卫家园的战场上。抚摸冰冷的碑石, 指尖仿佛触碰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强渡怒江的惊涛骇浪, 高黎贡山的冰雪血战, 腾冲巷战的刀光剑影...这些名字背后, 是无数家庭永失亲人的悲痛, 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沿着缓坡前行, 圆锥形的小团坡上墓碑林立, 每一块骨灰完都承载着一份忠魂。
坐落在国殇墓园内·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是为纪念1942-1944年滇西抗战历史而建立的专题博物馆,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不巧这里正在维修未开馆。
阿卡导游介绍说;最令人心颤的是墓园一隅的“倭冢"内安葬两名日军军官,包括藏重康美少将(一说为中将)及两名其他级别军官(大尉或大佐) 墓碑刻有“倭冢”二字, 采用跪姿反绑的安葬方式, 面向中国军人墓区。这种设计既是对日军侵略行为的警示 也是对阵亡中国军人的纪念。它提醒着我们, 和平并非天赐, 而是前人用生命铸成的。
拜竭途中,恰逢一群青年华裔在此献花。他们身着素衣, 垂首默哀,将白菊轻轻置于碑前。一位青年轻声讲述远征军的故事,声音颤抖却坚定:“他们的牺牲, 让今天的我们能在和平中行走。”这让我想起, 国殇墓园近年来不断有后人寻访, 补充烈士名录,甚至海外侨胞跨越山海而来。 这份跨越时空的敬意,恰是英灵们精神的延续。
国殇墓园静谧如深海, 唯有风掠过松柏时发出沙沙声响, 似在低吟楚辞中“国殇”的悲歌。我凝视着“河岳英灵”的匾额, 突然意识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的伤口,也是民族的勋章。那些年轻的生命未曾见证战争的终结, 却用血肉铺就了胜利之路。他们的魂魄化作山川河流的守护, 化作后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炬。
离开时, 回望墓园大门上“国殇”二字,阳光在其上投下斑驳阴影, 恍如血泪交织的印记。 这座陵园的存在, 不是为了让后人沉溺于悲怆, 而是要以历史为镜, 照见和平的珍贵与责任的沉重。当我们踏出墓园,步履必将更加坚定--守护英烈用生命换来的山河, 便是对他们的最好告慰。
国殇墓园, 是伤痛与荣耀的共生之地。每一次拜谒, 都是对记忆的唤醒, 对精神的传承。愿长眠于此的英灵,永远安息于这片他们用热血捍卫的土地之上。
下面,是国殇墓园使用过的门票:
门票图由昆明钱奇斌老师提供
下期:云南游记之八 五月的紫色梦境与温暖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