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记美:河南风华录(1)
龙小平
冒着酷署,怀化知青七人团向河南出发,十天里用心,用眼,用脚步赏美……
"天地之中,中国之中",河南古称中州,居于九州腹地,恰如一枚温润的玉佩镶嵌在华夏衣襟之上。这片土地,北枕太行,南抵大别,西依秦岭,东望黄淮,自古便是"十省通衢"的要冲。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天下之中",非虚言也。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步都可能踩中一段沉睡的历史,每一眼都可能遇见一阕古老的诗词。
一、文化之美:长河星汉灿烂处
河南的文化积淀,厚重得如同黄河淤积的泥沙,层层叠叠,皆是文明的印记。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仿佛远古先民向我们眨动的眼睛。孔子周游列国,最久的停留便在卫国(今濮阳一带),《论语》中"子在陈绝粮"的陈国,便是今日的淮阳。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而他故里鹿邑的太清宫,至今香烟袅袅。
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位诗圣的故乡,正是巩义。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狂喜,道尽了对中原故土的眷恋。而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自称"香山居士",留下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千古绝唱。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面容安详,见证了武则天时代"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盛世气象。
开封城里,张择端绘就《清明上河图》,将北宋汴京的繁华定格在绢本之上。那些酒旗招展的店铺,摩肩接踵的行人,仿佛仍在诉说着"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东京梦华。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中写道:"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般风流,或许只有在河南这片文化沃土上才能孕育。
二、山川之美:造化钟神毓秀地
河南的山川,既有北方的雄浑,又得南方的灵秀。中岳嵩山,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静观天地变迁。《诗经》有云:"嵩高维岳,骏极于天。"少林寺的晨钟暮鼓,与嵩阳书院的琅琅书声,在这座山上交响千年。武则天在此封禅,留下"登封"的地名;程颢、程颐在此讲学,开创理学一脉。
黄河自三门峡奔涌而出,在郑州桃花峪进入平原,仿佛一位狂放的诗人突然放缓了脚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到了这里化作"九曲黄河万里沙"的深沉。小浪底水库碧波荡漾,昔日"三年两决口"的害河,如今成为滋润两岸的福水。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若置于河南段黄河岸边,则多了几分田园牧歌的温情。
伏牛山脉绵延八百里,老君山顶云雾缭绕,真似老子炼丹的仙境。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瀑布如练,古木参天,让人想起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而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是当代愚公们用铁钎凿出的奇迹,远比《列子·汤问》中的神话更为震撼。
三、物产之美:膏腴之地养万民
河南的物产之丰,从"豫"这个简称便可窥见。《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豫者,象之大者也,寓意丰饶富足。这片占全国1.74%的土地,生产着全国1/10的粮食,养活着超过一亿的人口。小麦金黄时,中原大地仿佛铺上了金色的地毯,让人想起白居易《观刈麦》中"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场景。
信阳毛尖,早在唐代就是贡茶。陆羽《茶经》记载:"淮南茶,光州上。"光州即今潢川一带。一盏清茶,泡出了大别山的晨露与云雾。而洛阳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的诗句至今仍在每年四月得到验证。焦作怀药、杞县大蒜、灵宝苹果……每一方水土都捧出自己的珍宝。
最动人的莫过于河南人对粮食的敬畏。在临颍县南街村,农民收割后总要在田间留下几株麦穗,说是给天上的鸟儿过冬。这种朴素的情感,与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脉相承。河南人用土地养育了中国,也把对土地的深情刻进了基因里。
四、人美:中州自古多俊杰,如今侠义多温情
河南人的美,在骨不在皮。商鞅变法强秦,李斯统一文字,他们的胆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在疫情肆虐的东汉,用仁心照亮黑暗。诗圣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正是河南人忧国忧民精神的写照。
当代河南人,延续着这种精神。红旗渠建设者们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人工天河",比《愚公移山》更令人动容。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用生命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誓言。而千万普通的河南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汗水浇灌出中国的粮仓。
河南人的热情,如同冬日里的一碗胡辣汤,暖胃更暖心。在洛阳老街,卖不翻汤的大妈会为环卫工人免费添汤;在郑州火车站,总有志愿者为迷路的旅客指路。这种淳朴的善意,让人想起王维《渭川田家》中"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田园牧歌。
结语:天地之中有至美
河南的美,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是铅华洗尽后的本真。从《诗经》里的郑风卫韵,到今日乡村振兴的画卷;从甲骨文的神秘符号,到"仓颉故里"的文字博物馆;从二里头最早的"中国",到郑州航空港的"空中丝绸之路"……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文明的韧性与活力。
张衡在《南都赋》中赞美南阳:"其山则崆峒嶻嶭,其水则濑湍潏汩。"今日河南,山水依旧,风华更胜。这片占中国1/60的土地,承载着1/13的人口,贡献着1/16的GDP,却依然保持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
中州之美,美在它用五千年文明告诉我们:真正的繁华不是高楼的多少,而是文化的厚度;真正的富足不是金钱的积累,而是精神的丰盈。物美水美都不如人美。
安阳的王新国,虽家有万贯,却毫不暴殄天物,爱好农作,种菜养殖,平淡生活。招待朋友出手大方,乐于奉献。热衷于知青乒乓球的刘长福,冶炼收金后,慷慨解囊,多年活跃在五大公益平台,展现出造福长福天下的仁愛高大形象!知青领袖冯笑冬勇立潮头,全心投入知青文化促进发展,日夜兼程,为我们探索开创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
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所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河南,这个中国的缩影,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谱写新的华章,逐渐成为全国各地知青想往的圣土!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