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2011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奴隶社会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从年代上讲,位居中国八大古都之首,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安阳殷墟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殷都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殷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世所罕见。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甲骨文等,其中最有名的是 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近百年来,在安阳共出土殷代有字甲骨15万多片,近5000个单字,其中可认定的汉字1700多个。甲骨文是当时最完整的记录语言的工具,一种独立的自成系统的文字,沿用数千年不衰,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1987年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占地100多亩,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建筑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殿宇高耸,朱墨雕彩,再现了殷代的建筑风格。
殷墟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
亚长牛尊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同时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青铜尊整体作牛形,牛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据安阳殷墟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尊是酒器的一类,亚是武官的称谓,长是家族长氏的意思。这件通体遍饰神性动物纹样的牛尊,不仅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
司母辛鼎是殷墟博物馆内的另一件镇馆之宝,出土于妇好墓中。该文物是1976年出土于殷墟宫殿遗址妇好墓中。司母辛鼎通高80.5厘米,重128公斤,鼎体四角各有扉棱一条,口下饰兽面纹一组,由两条对称的夔纹构成,以扉纹作鼻梁,以云雷纹作衬底,腹部四面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有排列规整的乳钉纹各三行,足上端外侧饰兽面纹,内壁中部有铭文“司母辛”三字。司母辛鼎是妇好子嗣为祭祀其母亲所铸造的,该鼎造型硬朗,庄重大气,是商周时期少数几件百公斤以上的重型铜器之一。
YH127甲骨窖穴是殷墟博物馆推荐的第三件镇馆之宝,这是一个甲骨文的重要发现地点,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历次发掘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安阳文字博物馆的“一片甲骨惊天下”是专题陈列,主要展示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