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名医赵海仙逸事
罗斌林
位于江苏兴化城东门家舒巷的内侧,有一处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筑,此处就是赵海仙洋楼,又名赵海仙故居。是江淮名医赵海仙住所。始建于清末,因为有此建筑,家舒巷又被当地百姓称为洋楼巷。
赵海仙,清末(1830—1904)江淮名医,名履鳌,海仙为其字。江苏兴化人,家中世代行医。他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学识广博,颇有造诣,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人称“赵半仙”。著有《霍乱辩症》、《续辩证录》、《阴阳五行论》、《赵氏秘药》等。医案为多部传世医典录入。其不仅医术高超,且心慈仁,医德高尚,常为贫苦百姓义诊。
一天,太阳快落山了,赵大夫正在家配制丸药,推门走进一对年轻夫妇,男人上前向赵大夫行礼后,说,“我们是从乡下赶到这里,求您给我媳妇治治这病。”只见那少妇一直举着双手。男人说,“她早晨梳着头,说什么手也落不下来了,老举着手难受极了,赵大夫您快给想想办法,让她把手放下来吧。”赵海仙向这位少妇打量了一下,沉思了片刻,说:“别着急,明日你们再来吧!”临行时,赵海仙叮嘱患者的丈夫说:“明日你妻子就诊时,必须穿衣不穿裤,下身系一条裙子就行了,切记切记。”第二天一早,患者和她的丈夫遵照医嘱又来到了赵海仙家,赵海仙要患者的丈夫不要离开。赵海仙独自坐在木椅上,要患者来回行走。突然,赵海仙蓦地站起来,大步走了过去,一手猛地抓住患者,大有揭裙之势,少妇被赵海仙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立即将双手放下掩护,赵海仙哈哈大笑,对她的丈夫说:“你妻子病好了,带她回去吧!”赵海仙一没用药,二没手术,治好了少妇的毛病。这对年轻夫妇惊喜不已。他们问赵大夫这是一种什么病?赵海仙回答说:“此病系经络扭转,气血偶尔停滞,妇人在梳头时,其手上举,出其不意使气机不利所致。我要使其手下垂,亦得使她出其不意。”
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赵海仙运以新意,声誉大振,患者不远千里来就医。民国《兴化县志》、《扬州名医录》赞他“善治奇症”。根据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慈禧“不豫”,以及其后两江总督张之洞染疾都曾遣人带着礼物去请赵海仙,赵海鲜皆托病不出。唯有清末状元张謇登门看诊一事传为佳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张謇高中还乡途中忽得心疼之疾,诸医皆束手无策,遂来到兴化家舒巷。赵海仙问诊良久,作忧戚状说:“阁下此疾,无药可治,速速回家,早作料理。”张謇大骇,惊惧万分。赵海仙又将一封密函悄悄交付其随从,嘱附其到达通州张宅后方可交阅,半路万万不可拆封。张謇万念俱灰,一团欢喜化为乌有。行船至南通州,忽然觉得心痛好多了,船至濠河,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不觉暗暗讥笑兴化赵海仙,妄称名医,徒有虚名。回到家后,随从拿出赵海鲜的信函交给张謇,信中大意是“阁下高中魁首,心花怒放,因此导致心痛,此所谓喜急伤心也。余以危言耸听,使阁下平添愁惧,胜药百倍。”张謇茅塞顿开,欢喜之余高声称赞:“真乃名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