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记美:河南风华录(5)豫韵悠长:安阳小楼里的戏曲奇缘
龙小平
从羑里城归来时,暮色已笼罩安阳城。车子七拐八绕,竟驶入一条幽深的巷子,停在一栋不起眼的楼前。南秘书长神秘一笑:"带你们见识个真正的好去处。"
电梯上到二楼,还未推门,就听见里面胡琴咿呀、板鼓清脆。推门而入,眼前景象令人惊叹——多人的乐队正在调音,几位身着便装却气质非凡的演员在说戏。王四哥见我们进来,大步迎来:"可算把贵客盼来了!这位是我大哥。"他指着身旁一位银发老者,老者拱手一笑,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戏韵。
原来这是王四哥组织的豫剧小堂会。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场竟有国家一级二级演员,其中杨勇祥——那位在央视戏曲频道唱红《鲁迅》的名角。他正给一位年轻演员说戏,见我盯着他看,便笑着用戏腔念白:"这位客官,可是要听老杨唱一段?"顿时满堂哄笑。
没有正式舞台,客厅中央清出块空地,摆上几把太师椅就算戏台。乐队占据一侧,二胡、板胡、月琴、笙箫一应俱全,最醒目的是那面磨得发亮的大鼓。一声"开戏啰——",《朝阳沟》的经典选段"亲家母你坐下"便热闹开场。
中场休息时,我溜到后台"探班"。"原来这些名家都是王四哥几十年的戏友,每月雷打不动在此聚会。"在这儿唱戏不为钱,就图个痛快!"最动人的是压轴的《包青天》。没有戏服,那位女演员唱走念有板有眼,一招一式毫不含糊,活脱一个包公在世,赢得喝采声一阵阵!
豫剧,这个发源于河南、扎根于中原大地的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绽放异彩。它的魅力不仅在于高亢激昂的唱腔,更在于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豫剧最动人的莫过于它那高亢嘹亮的唱腔。在安阳小楼里的那场堂会上,杨勇祥老师一开嗓就让我们领略了豫剧唱腔的三大特色:
1. 真假声转换的艺术:豫剧演员擅长运用"假嗓"(俗称"二本嗓")与真嗓自然衔接,特别是旦角的唱腔,在高音区如银瓶乍破,低音区又似珠落玉盘。那晚《花木兰》选段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演唱,演员在真假声间的流畅转换令人叹服。
2. 板式变化的韵律:豫剧的【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等板式变化丰富。打板时那由缓至急的节奏把控,让《包青天》选段的戏剧张力层层递进。
3. 方言韵味的独特:运用河南方言的语韵特点,如"中不中"的尾音上扬,"俺"字的朴实厚重,都赋予唱词特殊的韵味。即兴唱段逗笑,正是被这地道的乡音所感染。
豫剧表演"重生活、接地气"的特点在那晚的小堂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1. 程式化与生活化的完美结合:杨勇祥反串银环妈时,既有戏曲程式化的身段,又融入了市井老太太拍腿、撇嘴的生活化动作。他即兴添加的"显摆显摆"台词,正是豫剧"活词"表演传统的体现。
2行当艺术的丰富性:豫剧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各具特色。那晚虽无完整行头,但通过演员的表演,我们清晰分辨出了旦角的妩媚(银环妈)、净角的豪迈(包拯)、丑角的诙谐(即兴扮演的陈世美)。
那支乐队展现了豫剧音乐的的独特韵味:
1. 主奏乐器的鲜明个性:板胡的尖锐嘹亮(模拟唱腔)、二胡的缠绵悱恻(抒情段落)、月琴的清脆跳跃(节奏点缀)构成独特的音色组合。尤其是那面磨得发亮的大鼓,掌控着全场的节奏呼吸。
2. 打击乐的戏剧功能:边鼓、大锣、小锣、梆子的配合不仅打节奏,更参与叙事。在"铡美案"段落,突如其来的"仓才仓"锣鼓点,把"问斩"的戏剧冲突推向高潮。
那晚演出的几个经典选段,折射出豫剧剧目的文化特质:
1.历史题材的家国情怀:《杨家将》的忠烈、《包青天》的正义、《花木兰》的担当,都延续着"高台教化"的传统。
2.现代戏的生活智慧:《朝阳沟》展现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与和谐,银环妈与栓保娘的斗嘴,实则是城乡观念碰撞的幽默表达。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豫剧始终保持着时代风貌。
3.那场堂会最动人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豫剧在当代的生命力:
(1)专业与业余的良性互动:国家一级演员与票友同台,名家指点少年新秀,这种"传帮带"正是豫剧传承的常态。
(2)剧场艺术与民俗活动的交融:从农村庙会到城市小剧场,从专业剧院到家庭堂会,豫剧始终保持着与生活的血肉联系。王四哥组织的这种"戏友雅集",恰是豫剧生存的民间土壤。
离那场堂会已有些时日,但每当耳边响起豫剧的旋律,眼前总会浮现那晚的场景:老艺人眼角的皱纹随着唱腔舒展,年轻演员额头的汗珠在灯光下闪烁,观众们随着板眼轻轻点头......豫剧的魅力,或许正在于它能将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鲜活如此完美地熔铸在一起,让每个接触它的人,都能在铿锵锣鼓中听见中原大地的脉动,在悠扬唱腔里触摸中华民族的魂魄。这方寸戏台承载的,何止是艺术,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作为湖南人为东道主匠心独运感动,也不自觉融入中原大地,为着最纯粹的快乐而唱。原来真正的豫剧魂,不在华美剧院,而深藏在这市井巷陌的烟火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