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野火春风斗古城》
保定 陶万春
盛夏的保定古莲花池,荷花惹人绽放,游人穿梭如织。在古莲花池十二景之一的“君子长生馆”旁,我伫立沉思。1958年,由保定籍作家李英儒创作的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出版发行,而这里就是作家八个月里著书立说的地方。遥想当年,这部反映共产党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即风靡全国,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被誉为当代文学名著。这部作品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影响力延续至今。
走出古莲花池西南门,漫步在“网红”打卡地菊胡同,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胡同深处,作为保定市重点保护民居,胜利街18号在繁华一隅,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灰砖院墙上的铭牌告诉我们,这座四合院,曾经的李英儒故居。
李英儒1914年出生于保定清苑,16岁考入保定志存中学,并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战斗之余,他利用在马背上、青纱帐中、地道里的短暂休息的间隙,创作描写抗日军民的故事,发表在《冀中导报》等报刊上,鼓舞士气。
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李英儒以教师身份作掩护,深入日伪军盘踞的保定城,从事地下工作。《野火春风斗古城》,正是他这段经历的的生活来源,而小说的男主人公杨晓冬,可以说是李英儒的化身。故事发生在1943年冬天敌伪占领下的省城,指的正是保定。
李英儒在小说的序言中写道:“我以野火喻作敌人的凶焰,以春风比作党的力量,任你敌人的凶焰再高,烧不尽中国人民革命的有生力量。”地下斗争看不见硝烟弥漫,却是同样面对生死考验的智慧较量。
1943年9月,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起空前残酷的秋季大“扫荡”,保定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直到局部反攻和大反攻,夺取了最后的胜利。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论原著还是电影,保定人对《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感情非常深厚,因为杨晓冬和战友们的身影遍及保定城里城外。电影中,英雄们战斗的古城,便是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的保定。许多镜头也取自保定,使得20世纪60年代古城真实的街景在影片中永久保存下来。
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杨晓冬与银环在古莲花池会面。杨晓冬激动地说:“你看,花开得多好,好像在祝贺咱们外线工作,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也象征着我们的工作,有重大的开展!”宛虹亭在他俩身后静静伫立,仿佛也在期待,保定人民夺取胜利的到来。
在黑白胶片里,清末民初的古城老街西大街上,商铺林立,“万宝堂”药店匾额两侧的“杏林”与“橘井”清晰可见;镜头下的大慈阁,“祗园金阁碧云端”愈显庄严肃穆;思罗(现保定第一医院)医院楼道和病房里,闪现着金环银环秘密接头的身影……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故事已经过去80余载,每当我重温这部精典作品,周身热血沸腾,都会被带入时光隧道,回到野火中的古城,感触那佛面而来的春风,那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浮现在眼前。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这部作品又迎来新的改编。今年8月,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将在长安大戏院首演。李英儒之女、曾执导同名电视剧的著名导演李小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在和平年代再去读这部作品,是要记住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重温党在夺取抗战胜利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党能领导中华民族打败日本侵略者,也能在今天这个时代领导我们,实现更多的梦想。”
如今的保定,古莲花池荷花开得更艳,西大街的晚上人潮拥挤,大慈阁下的城市更有温度、更为雅致、更具韵味……一座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正在崛起。
而这些,不正是李英儒和《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先辈们所盼望的吗?!
链接: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2025.07.26写于保定古莲花池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