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石窟寺的国之瑰宝
罗斌林
巩义石窟寺,位于郑州巩义市河洛镇,在国内佛教石窟中占有重要位置。巩义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后历经多个朝代建设,1500多年风雨沧桑,巩义石窟寺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大佛3尊及历代造像龛328个,大小佛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它碑刻186篇。
(巩义石窟寺)
这里不少藏品堪称国之瑰宝,国内唯一存世的《帝后礼佛图》,就在这个河南小镇上。《帝后礼佛图》展现了北魏皇室前往礼佛的宏大场面,分三层六组。左侧最上层人物头戴冕旒,身穿冕服,雍容华贵,一副帝王做派,身后跟着文武大臣和侍从,右侧皇后体态丰腴,后面是公主、嫔妃和大臣家女眷,前呼后拥,尽显皇家高等级的出行待遇。整体看构图协调,虽人物众多,但丝毫不乱,细看每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宫女们手持香炉,提裙摆,造型逼真,有的娴静大方,有的眼神沉稳,有的则充满喜悦,上面还有个少女模样的女孩探头出来,面露好奇之色,还能看到一个几岁的幼女,懵懵懂懂随队伍前行……雕刻技艺巧夺天工。最关键的是,它还是国内孤品。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于20世纪被盗,至今流失海外,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因此,在国内看原版的《帝后礼佛图》就只能来这个河南小镇了。
(《帝后礼佛图》局部)
这里还有众多的飞天造型,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美飞天之一”。飞天薄纱透体的衣饰与长帔帛随风向后飘扬,一手托莲蕾,一手持长柄莲花,云纹、飘带,生动自然、轻盈灵秀,令人赞叹。
(巩义石窟寺飞天造型)
还有1500年前的丸子头。《帝后礼佛图》中,除了皇帝、皇后,还有大量的随从人员,其中不少女子梳着双压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双丸子头,也是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哪吒同款造型,也有部分是单丸子头,说明1500多年前,丸子头就已经很流行了。巩义石窟寺初名希玄寺,唐代改为净土寺,宋时称大力山十方净土禅寺,清代至今称石窟寺。千百年来香火旺盛,历代文人墨客拜谒,留下不少碑刻题记。
(巩义石窟寺丸子头造型)
巩义石窟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都是始于北魏年间,由皇室主导开凿的佛教石窟。具体时间上,云冈石窟开凿最早、龙门石窟次之、巩义石窟最晚,三者一脉相承。也因此有个说法,经过了此前大规模开凿的经验积累,巩义石窟的一些雕刻艺术风格,既与前两者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如不少造像还是深目高鼻、秀骨清相,有明显的北魏特征,同时一些方面更为成熟精湛,有更加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这里有座佛龛,跟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在构图和布局方面较为相似,都是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二力士,但相比后者的17.4米高,它只有几十厘米,常常被游客称为“微缩版”卢舍那大佛。
(巩义石窟寺“微缩版”卢舍那大佛)
清末及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巩义石窟曾遭受严重破坏。窟龛内不少造像和浅浮雕被偷盗卖到国外。另外由于周边伊洛河泥沙淤积,地平面抬高,如今我们看到的洞窟地势都很低,其中一部分还曾被淤泥掩埋,经过当地文物部门清理后才重见天日。
(巩义石窟寺部分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