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记美:河南风华录(6)驶向郑州,下一站的中原故事
龙小平
14时28分,列车缓缓驶离安阳站。窗外,文峰塔的轮廓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视野中。短短几日,这座古城已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甲骨文的奥秘、殷墟的厚重、岳飞庙的忠烈、曹操高陵的沧桑,还有那晚小楼里豫剧的铿锵...... 一小时后车过新乡,想到王继平老师,他告诉我暂住郑州,约定见面。
2小时后,列车抵达郑州站。刚出站,便看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举着牌子等候——正是河南知青老年大学的孙校长。他热情地接过行李,笑着说:"冯笑冬会长和安阳的朋友特意打电话嘱咐,一定要把你们照顾好。"
7月5日凌晨的郑州站灯火阑珊,开往安阳的列车上见到同行的冯笑冬先生,一位知青文化的倡导者,为了这次行程接待我们,竟一夜未眠。他精神矍铄,谈笑间仍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热情与坚韧。车窗外的夜色如墨,偶尔闪过几盏孤灯,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
冯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曾在郏县广阔天地乡插队,而那里,正是他和程虹——那位后来成为他一生榜样的女知青——初次相遇的地方。
广阔天地,青春印记
郏县广阔天地乡,一个承载着无数知青记忆的地方。乡的名字源于毛泽东主席在1955年对当地一篇农业合作化经验文章的批示。
广阔天地乡最初名为“大李庄乡”,是河南省郏县下辖的一个普通乡镇。1954年至1955年,大李庄乡组织32名回乡知识青年(包括7名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化工作,担任会计、记工员等职务,解决了当时农村合作社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
1955年,许昌地委将大李庄乡的《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呈送中央,毛泽东阅后批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68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中,郏县将大李庄公社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毛泽东批示命名的公社。
1993年,郏县决定重新启用“广阔天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字,正式更名为“广阔天地乡”。广阔天地乡被誉为“中国知青运动的圣地”,是全国知青文化的代表性地点。
2002年,当地建成“广阔天地知青园”,包括纪念馆、知青旧居等,成为国家3A级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广阔天地乡不仅保留了知青文化,还以铁锅产业闻名,被誉为“中华铁锅第一村”。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能听见半个世纪前嘹亮的口号声、田间劳作的喘息声、夜晚煤油灯下翻书的沙沙声。
冯先生回忆,当年他们一到公社,就受到老乡们的热情欢迎。而程虹,那个传说中的“铁姑娘”,就站在人群里,朴素、干练,眼神坚定。她带着新来的知青熟悉环境,教他们如何割麦、翻地、烧砖,甚至挑大粪。
“那时候,她总是第一个起床,挨个敲门叫大家出工。”冯先生笑着说,“我暗地里和她较劲,可无论割麦子还是翻地,她总是比我快。”程虹的工分总是满分——10分,这在当时,是只有最强壮的男劳力才能达到的标准。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像春雷般震撼全国。冯笑冬和程虹,这对曾经的劳动伙伴,一同踏上了考场。最终,程虹考入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冯笑冬则进入河南师范大学。
“如果没有程虹这样的榜样,我可能不会那么拼命学习。”冯先生感慨道。那个年代,高考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成为一代知青重塑人生的关键转折。
从知青到教育家:天地人学校的创业路
1994年,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冯笑冬敏锐地察觉到教育行业的潜力,筹资40万元创办了郑州天地人学校。从知青到校长,他的经历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一代人的奋斗轨迹。
如今的冯先生虽已退休,却并未停下脚步。他投身知青文化的传承,组织文艺演出、康养旅游、医疗保健等十大服务,甚至探索殡葬关怀,为当年的“战友”们提供全方位的晚年支持。 他已经成为令人爱戴的知青文化促进传承的领袖。
重返历史现场:知青馆与三苏园
参加九八国家大剧院演出新闻发布会后,冯会长和申校长驱车百余公里,陪伴我们参观了郏县广阔天地知青纪念馆。冯先生主动当起讲解员,那些泛黄的照片、磨损的农具、手写的日记,在他口中重新鲜活起来。这里的保安很和善,给了我一些入场券,让我做成了两枚原地极限封。
随后,我们驱车前往三苏园。三苏园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是北宋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纪念陵园。苏轼晚年葬于此,其弟苏辙及父亲苏洵的衣冠冢也相伴而立,故称"三苏坟"。园内古柏苍翠,碑刻林立,存有历代文人题咏的石刻珍品。核心建筑包括三苏祠、广庆寺等,整体布局庄严肃穆,兼具文学纪念与宋代陵寝特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三苏文化及宋代
丧葬制度的重要遗址,每年吸引众多文人学者前来凭吊。漫步在苏轼、苏辙曾生活过的地方,由于天色太晚,已无游人入园,求保安送入场券收藏无果,不失望,终于在废纸箱中寻找到几枚纸片几,哈哈哈拼成一全券了!
冯先生忽然说:“知青和古人,其实都在寻找自己的‘广阔天地’。”这句话让我沉思良久。
记忆不灭,精神长存
回郑州的路上,夕阳西沉,车窗外的麦田泛着金色的光。冯先生靠在座椅上,微微闭目,似乎仍在回味这几天的旅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广阔天地”。知青们的青春已逝,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仍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