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记美:河南风华录(7)
龙小平
一、少林寺:盛名之下,亦有遗憾
清晨从郑州出发,驱车前往嵩山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因武侠文化名扬天下,但亲临其境,却发觉现实与想象略有落差。
车至少林景区外一里处,路边酒家招手揽客,声称“吃饭可免排队直达景区”。信以为真,结果只是被拉到景区大门,仍需购票入内。店家讪笑:“吃了饭再进嘛!”——原来“捷径”不过是生意人的话术。
入寺后,花15元乘景区电瓶车往返大庙与塔林。返程时,车却停在离入口几里外的停车场,游客不得不步行折返。烈日当头,心中不免嘀咕:“少林功夫名不虚传,景区‘功夫’也练得不错!”
寺内游人如织,千年石阶被踩得光滑如镜,香火鼎盛却难掩商业气息。武僧表演倒是精彩,棍影翻飞间,依稀可见禅武合一的古风。塔林肃穆,历代高僧墓塔林立,静默诉说着少林的历史厚重。
感悟:少林寺仍是武林圣地,但过度开发让“禅意”打了折扣。若来此,不妨避开人流,静听风声塔铃,或许更能触摸到少林的灵魂。
二、龙门石窟:大雨洗礼,佛光依旧
午后赴龙门石窟,途中忽降暴雨。豆大的雨点砸在车窗上,天地间一片混沌。本以为行程要泡汤,谁知抵达时雨竟停了,仿佛佛祖有意成全。
龙门石窟依伊河而建,与云冈石窟齐名。但论规模,龙门似稍逊一筹。然而,这里的造像更显细腻,尤其卢舍那大佛,丰颐秀目,含笑俯视众生,堪称盛唐艺术的巅峰。
雨水冲刷后的石窟格外清新,崖壁上的小佛龛闪着湿漉漉的光。可惜许多佛像已残缺不全,或被盗凿,或风化消蚀,令人唏嘘。导游说,民国时期,不少佛首被贩至海外,如今散落欧美博物馆。“看一眼少一眼啊!”她叹道。
景区内还有一龙门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位于龙门石窟风景区北入口处,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藏品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兼顾河洛文化遗存和非遗,达2万余件(套),涵盖陶瓷、砖石、金铜、书画等,特色藏品有太学石经残石、舍利棺函等。基本陈列有“丝绸之路文物文献展”等6个,还开设了金石传拓等研学课程。在此有精美的纪念章可盖。并且意外得到一枚完好的入场券。
感悟:龙门的美,在于残缺中的永恒。那些斑驳的石刻,是历史的疤痕,也是文明的勋章。
三、白马寺:异域佛韵,万象包容
访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寺名源于“白马驮经”的传说,东汉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开创中土佛教先河。
白马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国际化”。在这里,中国第一古刹的底蕴与多元佛教文明完美交融。印度佛殿的金色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泰国佛塔的鎏金尖顶直指苍穹,缅甸风格的白玉佛像庄严圣洁。漫步其间,汉传佛教的晨钟暮鼓与南传佛教的诵经声交织回响,不同风格的建筑与造像和谐共存,生动展现了佛教传播的全球化图景。这座千年古刹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续写着文明互鉴的新篇章。寺内新建的印度风格佛殿金碧辉煌,泰国风格佛塔玲珑精致,缅甸风格寺庙洁白庄严。各国佛像齐聚一园,释迦牟尼的慈悲面孔在不同文化中呈现出别样韵味。
在印度殿前,一群僧人正诵经祈福,梵音袅袅;泰国佛塔下,游客模仿“合十礼”拍照。东西方信仰在此交融,毫无违和。
感悟:白马寺像一座微缩的“佛教联合国”,见证着文明互鉴的千年历程。
结语:河南的“佛系”之旅
这趟行程,少林寺的“江湖气”、龙门石窟的“沧桑美”、白马寺的“包容性”,恰似河南文化的三重面相——既有世俗的烟火,也有历史的深沉,更有面向世界的胸怀。
若问此行最难忘的瞬间?或许是雨后天晴时,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或许是白马寺暮色中,异国佛塔映着夕阳的剪影。河南的风景,从来不在门票里,而在那些不期而遇的感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