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感受热情
——贵州晴隆一日游
2025年7月18日,我在兴义客运东站花45元购买了一张8点50分前往贵州兴义晴隆的长途车票。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黔西南的群山之间,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晴隆县是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县,地处云贵高原中段,以世界茶源地、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和多元民族文化著称。此次一日游的重头戏,是再次探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参加晴隆第十五届彝族火把节活动等,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收获了一段充满温情与历史震撼的难忘经历。
道路两旁的群山
一、蜿蜒公路,铭记抗战岁月
24道拐游客中心
抵达晴隆汽车站后,我打车直奔心心念念的二十四道拐景区。来景区之前和办公室的唐瑶女士联系,她由于筹备火把节工作太忙,让我找游客中心的顾女士,顾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得知我想收集门票,特意为我找到了几种使用过的门票,并帮我申请了免费游览车票。
顾女士在工作中
请欣赏:
正在使用的门票,成人60元,游览车50元
24道拐、阿妹戚托景区免费票
以前使用过的门票
阿妹戚托火把节门票
24道拐塘边寨天狼越野俱乐部门票
坐上景交车,沿着曲折的公路盘旋而上,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这条全长四公里的公路以“S”型蜿蜒攀升,云雾在峰峦间缭绕,宛如巨龙盘踞。车窗外,山脚的第一个弯道与山顶的第二十四道拐遥相呼应,垂直落差250米的险峻地势,让人不禁感叹当年工程设计的精妙与修筑的艰辛。
24道拐的道路上再现当年的运输车辆
下车后,我沿着原始道路徒步行走。脚下的青石板留有岁月的痕迹,身旁的防护栏外是近乎垂直的山崖。耳边仿佛回荡着抗战时期卡车轰鸣的声音——这条“抗战生命线”曾承载着弹药与药品,穿越险峻山道,将国际援华物资输送至前线。
24道拐
在观景台驻足远眺,云雾中的二十四道拐若隐若现,如同历史的迷雾,而美军记者镜头下定格的画面,早已让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象征。触摸着路边的岩石,我仿佛触摸到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公路,更是民族的希望。
二、安南古镇,展览馆里的历史回响
午后,我顶着炎炎烈日,步行一里多地,来到安南古镇。安南古镇名称源于明代设立的"安南卫",晴隆县在1941年前长期称"安南县"。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作为滇黔交通要道,抗战时期曾是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重要节点。晴隆安南古镇是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的一座现代复原古城,,2013年为拍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按历史原貌重建,现为免费开放的影视文化主题景区。
安南古城
二十四道拐展览馆
踏入馆内,泛黄的作战地图、斑驳的军车模型、战士们的黑白照片扑面而来。展览馆通过场景复原,将抗战时期的运输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简陋的指挥部里,指挥官在地图上标注路线;崎岖的山路上,卡车在暴雨中艰难前行……最令我动容的是一封泛黄的家书,字迹颤抖却坚定:“儿誓死护公路,盼家国早日安宁。”这些沉默的展品,如同时光的信使,将七十年前的呐喊与信念传递至眼前。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在门票上盖下了纪念戳,那枚蓝色的印章,不仅是一日游的凭证,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
三、火把燃情,阿妹戚托小镇的欢歌
傍晚时分,我打车前往阿妹戚托小镇参加晴隆第十四届彝族火把节。夜幕初降,小镇广场已聚满了身着彝族服饰的居民与游客。随着鼓点响起,火把被依次点燃,火光照亮了人们的脸庞,也映红了整个山谷。
三千余人手持火把,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如一条流动的火龙,重现了二十四道拐的壮丽轮廓。火光中,彝族同胞跳起欢快的舞蹈,歌声与笑声交织,篝火晚会的热烈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我被邀请加入舞圈,手牵手随节奏摆动,火焰的热浪与人们的热情融为一体。
此刻,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抗战年代,这条公路是守护生命的火光;而今,火把节则是传承文化、庆祝丰收的盛宴。小镇的古老街巷里,彝族建筑与牛头图腾在火光下更显神秘,让我深刻感受到黔西南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归途所思,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随着夜色渐深,我依依不舍地离开阿妹戚托小镇。回望一天的行程,二十四道拐的险峻与壮美、展览馆的肃穆与震撼、火把节的欢腾与温暖,交织成一幅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画卷。这条公路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民族精神的丰碑;火把节不仅是民俗庆典,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而顾女士的帮助、工作人员的热情,更让我体会到,晴隆的山水与人文,正以独特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活力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者。
归途中,我摩挲着门票上的纪念戳,心中感慨万千。这一日游,不仅让我重温了抗战年代的峥嵘岁月,更在火把的光辉中,触摸到了黔西南人民对文化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爱。历史需要铭记,文化需要传承,而这片土地上,每一道拐、每一簇火,都在诉说着生生不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