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何应钦故居
2025年7月26日,我有幸探访了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泥凼镇的何应钦故居。这座掩映在峰林石林间的历史建筑,不仅让我深刻领略了黔西南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更在归途中收获了保安队李师傅的暖心相助,成为此行最难忘的回忆。目前,何应钦故居免费参观,没有门票。
清晨,我在兴义客运南站乘坐长途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前往泥凼镇。沿途石林地貌奇峰异石,仿佛埋伏的雄兵悄然列阵,为这座历史名人的故居增添了几分肃穆与神秘。
抵达泥凼镇何应钦故居时,正门青砖灰瓦间镌刻的“载一抱素”门匾映入眼帘,这四个字既承载着何应钦“坚持信仰、固守素志”的精神,也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充满好奇。何应钦作为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中国国民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级上将。从辛亥革命起历经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军政部长、参谋总长、盟军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和行政院长等要职。世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功过参半。
故居大院内一侧立着何应钦接受日军投降书镌刻的石碑以及马厩等
步入故居,古朴典雅的三合院落布局严谨,石柱、石凳、石缸上的雕龙画凤细腻如生,窗下石裙板上“鱼跃鸢飞”的行书镌刻更是令人驻足。
参观游览中,了解到这四字不仅象征着何应钦走出大山的志向,更暗含其“匡扶正义、维护自由”的信念。正厅门楣悬挂着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撰写的楹联“禀生民之秀,赋正气而生”“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字里行间流淌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屋内陈列的民国早期家具、中华民国各省地图,以及院墙上铭刻的何应钦生平事迹,将这位军事将领的传奇一生徐徐铺展——从接受日本投降的民族大义,到与妻子相扶到老的温情,历史的多面性在此交织碰撞。
何家大仓旁的石碑上镌刻着何应钦手书“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正如展览结束语所写:无疑,何应钦是国民党大员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反共代表,顽固而且执迷不悟。但我们认为,何应钦至少有两点对中华民族是有功的。
第一,1945年9月9日,何应钦以受降主官的身份代表中国战区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这是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对外族侵略取得的全面胜利。
第二,何应钦先生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在当今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日渐抬头、台独分子气焰日渐嚣张的历史背景下,何应钦的这两点便显得尤为珍贵。这也是兴义市人民政府花巨资修茸何应钦故居,并为何应钦先生做专题展览的重事原因。
游览完何应钦在风波湾的另一故居已至午后,我沿着石阶下山,烈日炙烤下的山路陡峭崎岖,行至半途体力渐乏。
正当我喘息难行时,保安队的李师傅热情地招呼我停下:“坐我的电动三轮车吧,山路难走,我送您到镇子上!”简陋的三轮车虽无华丽装饰,却搭载着朴实无华的善意。李师傅一路与我闲聊,介绍泥凼镇的特色美食与风土人情,谈笑间车程不再枯燥。抵达镇口时,他特意提醒我留意返程交通,并送给了我一些景区纪念品,这份细致关怀如清风拂面,驱散了旅途的疲惫。
何应钦故居之行,让我在触摸历史厚重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平凡人的温暖。何应钦一生历经烽火硝烟与政治风云,其故居的建筑细节处处折射出“步步高升”的进取精神与“为民喉舌”的赤子之心。而李师傅的相助,恰似历史与现代的奇妙呼应——时代更迭,但人性中的善良与担当始终如一。
如今,文旅体验早已超越简单的“看风景”,服务细节往往成为旅程中最动人的注脚。泥凼镇何应钦故居不仅以历史底蕴吸引游客,更以李师傅为代表的基层工作者用真诚服务,为景区增添了温度。这份温度,或许正是何应钦“赋正气而生”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在此,我衷心向保安队李师傅表达感谢!您的热心帮助让我感受到贵州人民的淳朴热情,也让这次文化探访之旅因人文关怀而熠熠生辉。期待未来有更多游客走进泥凼,不仅读懂何应钦的传奇故事,更能遇见如您般温暖的人间烟火。
曾经使用过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