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11)山河铸魂
新乡 许彤
九一八的警笛还在风里震颤
关东军的皮靴踏碎了关外的秋
豺狼的野心啃噬着地图上的红
四万万人攥紧拳头——
“要家园,不要坟丘!”
卢沟晓月染过刀光的冷
二十九军的大刀劈开长夜
太行石缝里钻出的烽火
长成千万支火炬
把“中国”二字烙进骨血
平型关的枪声撕碎迷梦
百团大战的号角吹裂封锁线
长城砖缝里渗着的热血
早把“屏障”二字
写成活的宣言
南京城的雪,总带着铁锈味
三十万冤魂在史册里睁着眼
而台儿庄的焦土上
长沙城的断壁间
总有未冷的枪,指着明天
武工队的脚印印在敌后的霜
铁道旁的枪声是流动的岗
八女投江时,浪花都站成了碑
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
把“不屈”刻进云端
终于等来了八月的阳光
九月三日的墨迹压下硝烟
密苏里号的甲板载不动
四亿人的笑与泪——
那些投江的、跳崖的、埋骨荒野的
都成了国旗上最亮的星
军民的锣鼓敲醒了山河
每片幸存的田埂都在喊:
看啊,这用忠魂护着的家国
正迎着朝阳,重新站着
基于原创诗歌创作的文章:《从烽火里走来的中国》
1931年的秋风里,九一八事变像一把冰冷的钥匙,撬开了近代中国最屈辱的一页。当关东军的铁蹄踏过沈阳城,当“不抵抗”的命令让关外大地沦为焦土,中国人终于明白:退让换不来安宁,唯有抗争才能守住家园。从那天起,“不当亡国奴”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了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上的誓言——无论是东北抗联在林海雪原里的孤军奋战,还是关内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勇军,无数普通人拿起锄头、扁担,把血肉之躯变成最原始的防线。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彻底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二十九军将士挥舞大刀冲向敌阵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这把刀劈开的不仅是日军的防线,更是“亡国论”的阴霾。太行山下、黄河岸边,八路军、新四军像种子一样扎进敌后,在敌人的夹缝里开辟根据地:铁道游击队在火车轰鸣中劫军火,平原游击队在青纱帐里设埋伏,武工队用智慧在敌占区播撒希望。这些看似微弱的星火,最终连成了燎原之势。
战争从来不是只有正面战场的厮杀。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血战用尸山血海换来了“寸土不让”的尊严,长沙会战三战三捷让侵略者明白“中国战场不是退路”;而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则成了永远的警钟——三十万冤魂的悲鸣,让每个中国人记住:软弱会招致更深的伤害,唯有强大才能守护同胞。
那些在黑暗中闪光的名字,永远值得铭记。八女投江时,她们中最小的才13岁,却用生命践行了“宁死不当俘虏”的承诺;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前,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用纵身一跃诠释了“民族气节”;还有敌后战场上无数无名的战士,或许没留下姓名,却在枪林弹雨中把“中国”二字护得紧紧的。他们知道,“牺牲我一个”不是悲壮的空话,而是真的能让“四亿人”有机会看见明天。
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通过广播传遍世界,四亿中国人终于等来了那句期盼已久的宣告。9月3日,当投降签字仪式在密苏里号军舰上完成,积压了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终于化作军民联欢时的泪水与欢笑。这场胜利从来不是偶然——它是平型关的枪声、台儿庄的焦土、青纱帐里的埋伏、投江英烈的浪花共同托举的结果;是军人在前线浴血、百姓在后方支援,是每个中国人“誓死守国家”的信念,垒成了不可攻破的长城。
如今再回望那段历史,我们看见的不只是苦难,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觉醒。那些在烽火中牺牲的英烈,那些在抗争中凝聚的精神,早已成了中国的脊梁。就像诗里写的:“那些投江的、跳崖的、埋骨荒野的,都成了国旗上最亮的星”——他们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如今安宁强盛的中国。
作者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许彤,电话:17698229597邮编:453000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牌坊街一号(老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