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湖南抗战:06中美雄鹰铸芷江:飞虎队与湘西会战的空中堡垒
湖南 龙小平
1943年冬,中国抗战的战略要地——湖南芷江,成为了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机场。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首批100多架各式战机进驻芷江机场。次年春天,更多战机抵达,使芷江成为保卫中国大西南空域的“铜墙铁壁”。活跃在中国战区的美国“飞虎队”,与多数人想象不同的是,当年陈纳德将军率领的20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有九成左右是美籍华裔,绝大多数都是从广东台山、恩平、开平三邑赴美华人的后裔。特别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第14空勤大队,每一位在天上作战的飞行员身后都有三四十名祖籍广东的地勤人员为之服务,他们为抗日战争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芷江:日军眼中钉与民众的苦难
芷江机场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日军的首要摧毁目标。日机几乎每日疯狂轰炸芷江,无数民房化为废墟,舞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时称江西桥)也未能幸免,甚至发生过一户八口之家在空袭中全部罹难的惨剧。日军占领区的重要交通线屡遭中美空军重创,特别是武汉机场残存战机被炸毁后,日军视芷江基地为“眼中钉”,轰炸愈发疯狂。
雪峰烽烟:芷江会战(湘西会战)爆发
1945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旨在夺取芷江的“芷江作战”(中方称湘西会战或芷江会战)。日军第二十军司令官坂西一郎兵分三路,企图合围芷江,拔除这颗“钉子”。
为保卫芷江,国民党调集王耀武第四方面军、汤恩伯第三方面军等约20万兵力布防,并紧急将美械装备的廖耀湘新六军从昆明空运至芷江作为总预备队。空军方面,第一军区司令张廷孟率第四、第五大队的P-51“野马”战斗机进驻芷江指挥。此时的芷江机场,已集结了中美混合大队、空运大队、地勤维护、油弹补给、医院等十多个单位,外围驻有陆空协同部队及防空力量,严阵以待。
机场脉搏:地勤的无声奉献
会战打响后(4月9日),芷江机场成为最繁忙的枢纽。空、地勤人员不分昼夜,紧张有序地保障着高强度作战。检修、加油、擦枪炮、挂弹、洗相(情报处理)、信息传递及跑道养护等各组人员,在跑道旁搭起帐篷随时待命。飞机一降落,各组蜂拥而上,以娴熟动作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所有保障流程。机械长验收签章后,信号组发令,空勤人员立即登机再次升空。平均每日出动超过8次。地勤人员虽汗流浃背、满身油污,却总是满怀期待地送走战友,祈盼他们凯旋。一架执行邵阳侦察任务的P-51,机身被炸开人头大的洞,仍顽强完成任务安全返航,成为机场坚韧精神的象征。
空中利剑:协同作战与智勇双全
中美空军在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 空地协同: 密切配合地面部队,如支援七十四军在江口大坪作战。P-51战机巧妙诱离日机至武冈空战,B-25轰炸机则迂回敌后轮番轰炸,陆空联络精准,予敌重创,击毁击伤日机各一架。
2. “野马”称雄:盟军调来的P-51“野马”战斗机是战场转折点。其重量轻、速度快、机动灵活,尤其装备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具备强大的夜间作战能力(自动导航、瞄准、射击)。日机在白昼被“野马”压制得不敢妄动,被迫改为夜间偷袭,却正中“野马”下怀。夜战中,“野马”屡次痛击来犯日机,彻底粉碎了日军的空袭企图。
3. 切断命脉: 从芷江起飞的战机猛烈轰炸日军在华中、华南的铁路、港口等交通线(如京广线),彻底切断了进攻雪峰山日军的补给,并深入前线进行纵深打击。
4. 心理震慑: 甚至飞临日本本土撒布劝降传单,极大震慑了日军。
5. 智斗汉奸:为应对敌机侦察,地勤人员分散各处施放信号弹,“以假乱真”,迷惑日机,使其盲目投弹,效果显著。
血洒长空与鱼水情深
胜利伴随着牺牲。一次任务中,一架轰炸机从芷江机场起飞时不幸撞山坠毁于东门口附近垅田。巨大的爆炸声惊动了周边大垅坪、东门口、七里桥的村民。他们与第一时间赶到的地勤人员一起,自发投入到紧张的搜救中。在惨烈的坠机现场,村民们含泪将寻获的飞行员遗体碎片(头颅、手臂、腿等)仔细拼凑,用白布郑重包裹,抬送至芷江机场,准备运回美国安葬。这悲壮的一幕,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远道而来、为抗击共同敌人而献出生命的“飞虎”勇士的崇高敬意与深切哀悼。
胜利的基石与历史的丰碑
中美空军在芷江会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其持续的空中打击、精确的协同配合、尤其是“野马”战机确立的绝对制空权,极大地加速了日军的败退进程。1945年6月初,湘西会战以中国军队完胜告终,彻底粉碎了日军进占芷江、威胁大西南的企图,成为中国八年抗战中最后一场大型正面会战的辉煌胜利。
芷江机场,这座盟军远东的天空堡垒,见证了中美两国飞行员并肩作战、浴血长空的英雄史诗。飞虎队员的英勇无畏、精湛技艺与牺牲精神,以及芷江军民与他们结下的深厚情谊,共同铸就了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上气壮山河的一页,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