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带您探秘响堂山石窟
罗斌林
响堂山石窟,一处皇家石窟的瑰宝,这座隐藏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瑰宝,或许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它分为南响堂山石窟和北响堂山石窟(含常乐寺),两处遗址仅相距15公里。
这些石窟的历史可追溯至北齐时期,历经隋、唐、宋、元、明各代的不断增凿,至今仍保留着11座石窟,其中南响堂7座,北响堂4座。南北响堂山石窟,这两处静默的历史瑰宝,自北齐时期起,它们便开始了漫长的凿刻历程。 响堂山石窟以其别具一格的塔形窟设计和精湛的雕刻艺术,彰显了其独一无二的地位。它不仅上承北魏的厚重传统,更在下启隋唐的辉煌时期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成为北齐造像风格的开创者。此外,响堂山石窟还开创了石窟寺在窟壁上大面积刻经的先河,这一创新举措进一步丰富了石窟的艺术内涵。
响堂山石窟包含大佛洞、释迦洞和刻经洞等多处洞穴。大佛洞为东魏、北齐年代产物,是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分前后室,前室坍塌,后室(主室)平面呈方形,平顶,主尊造像为三世佛题材,基坛上雕神王形象。窟室四壁中部满刻16座塔形龛。前壁为上下两层的“帝后礼佛图”,是国内石窟中最大的礼佛图,只可惜已坍塌残缺。中心方柱顶部有文献记载的“高欢陵穴”。以中心方柱左壁顶部第三龛为穴门,洞穴深3.87米、宽1.35米、高1.77米,四面素壁。该窟中心柱正面龛主尊高3.5米,结跏趺坐于圆形莲花座上,敷搭双肩式袈裟,衣纹细密。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像,左右壁大龛内均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大佛洞是响堂山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雕刻最为精美的洞窟。
释迦洞在石窟区中部,为北齐年代所建。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四柱三开间,窟分前后室,后室正中雕方柱,方柱左、右、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甬道,方柱占了室内大部分面积。方柱正中开大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拱门左右侧雕二菩萨,次间大龛内雕二天王。窟外立面也为覆钵塔形。窟外北侧现存开窟碑残迹。
刻经洞也为北齐年代,位于石窟区南部。为三壁开龛式佛殿窟,分前廊后室,窟外立面与上层第一窟合成一个覆钵塔形,前廊满刻《维摩诘经》全本。甬门左右侧为力士像,甬道内雕刻精美的缠枝纹和联珠纹饰。主室平面方形,平顶,顶部雕刻莲花藻井。正壁及左右壁开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七尊像。龛下设低矮基坛。正壁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手施无畏印,像高2.3米。前壁甬门左右侧刻《无量义经谒》;窟外北侧有《唐邕写经碑》。
响堂山石窟的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刻艺术承前启后,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石窟到洛阳龙门石窟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壁画:飞天)
响堂山石窟既保留了早期佛教的造像特征,窟内佛像,无论大小,尊尊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同时也创造出著名的三大石窟中没有的新式样,这就是响堂山石窟独有的魅力,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凸显了六世纪时期佛教在当时社会的上层和民间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