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上的抗日英雄故事
罗斌林
微山湖,山东济宁南大门,是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主战场之一。微山岛,东西绵延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在这里到处都有铁道游击队当年战斗、生活过的影子。这里的百姓随口便能讲上几段铁道游击队的故事,飞车夺枪、夜袭临城、巧截布车、沙沟受降……打得敌人闻风丧胆。萧华将军曾在诗中赞誉:“神出鬼没铁道旁,袭敌破路毁沟墙。深入兽穴斩虎豹,飞越日车夺械粮。汪洋大海游击队,怒火熊熊敌后方。条条铁轨成绞索,寇灰满载远东洋。”
知名作家刘知侠创作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是由真人真事改编,那些奋勇抗敌的身影曾真实地战斗在鲁南微山湖一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枣庄已是全国闻名的煤炭基地。1938年,日军占领枣庄。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和保持铁路交通枢纽,日寇向枣庄派驻重兵,并大肆收罗矿警、伪军和特务,对当地群众实施种种暴行。铁道游击队最早发端于1938年夏,是在洪振海、王志胜建立的抗日情报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枣庄铁道队,别称“飞虎队”。洪振海自幼随父亲在路矿谋生,因生活所迫经常与火车打交道,练就了扒飞车的本领,在铁道队中的扒车技术最高,特别快车也能上去,人称“飞毛腿”。王志胜出生在铁路工人家庭,15岁开始跑火车,做小本生意。从小和洪振海是好朋友,自小练了一身“扒飞车”本领。1939年8月的一天,洪振海和王志胜第一次打洋行,击毙大掌柜、二掌柜,击伤三掌柜,夺取长短枪各一支。10月,他们又在枣临铁路“飞车”袭击日军,劫取枪支弹药并及时运到苏鲁支队。在枣庄车站北陈庄以开炭场作掩护,积极发展抗日力量。11月,洪振海召集6名战友,在峄县情报站的基础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队伍。1940年1月25日,鲁南铁道队在陈庄成立。2月,苏鲁支队正式将铁道队纳归直属,同时任命洪振海为铁道队队长,王志胜为副队长,杜季伟任政委。此时,铁道队的队员已发展到20多人,经过整训,队员们的军政素质有了根本提高。铁道队开始向临城方向转移,公开打出了“八路军鲁南铁道队”的旗号。这支队伍最多时达300余人,主要由铁路工人、矿工组成。 铁道队以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为依托,以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为中心,紧紧依靠枣庄地区人民群众,主要战斗在铁路支线临(城)枣(庄)段、枣(庄)台(儿庄)段,津浦铁路干线的韩(庄)兖(州)段、兖(州)徐(州)段,驰骋在运河两岸和微山湖区。临城是临枣和津浦铁路的连接处,是铁道大队的活动中心,也是日本侵略军防守的主要阵地。铁道游击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依靠群众,运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1940年8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洪振海、王志胜带领32名队员,分成五个组摸到“正泰国际洋行”附近,因围墙高且有电网,不能越墙,他们便在墙上打洞,直到凌晨4点,才将院墙挖通。王志胜带领4个组进院内,洪振海带短枪组在外面掩护,三四分钟便结束了战斗。1941年5月,铁道队再袭日军洋行,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人。1940年10月,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命令铁道大队务必想法搞到些药品。一天,临城车站的内线宋邦珍递送情报:有一列装载药品的货车将由青岛开到临城,然后向南行驶。铁道大队立即行动,当晚10时,游击队员飞身上车,待列车行驶到沙沟与塘湖站之间时,战士们迅速将药品掀下。铁道大队把这些药品及时运到鲁南军区。1941年6月,铁道大队再袭日军押款列车,缴获法币8万余元。11月初,铁道大队与运河支队、滕沛大队、微湖大队、边联支队联合行动,在塘湖站附近截获日军运布车。共截获棉布1200匹,军装500余套,皮箱200只,缎子被100余床,呢子、毛毯各一宗,显微镜4架,电炉2个,发动沿湖十几个村庄的数百名群众帮助搬运。游击队将这些物资藏于湖区,后来鲁南军区派骑兵连运到抱犊崮山内的曹流井村军区被服厂,解决了军区武装越冬缺少棉衣的困境。
(铁道游击队部分队员)
1941年8月,铁道大队破坏了津浦铁路韩庄段,致使日本运兵军列脱轨。9月,拆除峄县至临城铁轨1.5公里,砍断电线杆百余根,使日军的通讯和交通同时瘫痪。日军在峄县和临城紧急组建铁甲列车大队和铁道警备大队。并专门从济南调来特高课长高岗,在临城组建第五特别侦谍队。一天夜里,铁道大队分成4个小组,化装成日军士兵和搬运工分别潜入临城车站。10时,担负攻击任务的第一组队员刘金山等人摸到了高岗的门前。刘金山第一枪打死了高岗的卫兵,高岗正在那里趴着写字,听到枪响一抬头,刘金山第二枪紧跟打出,击毙了高岗。日军苦心经营的谍报网络从此分崩瓦解。但是每一场战斗胜利的背后,都凝聚着游击队员的鲜血和智慧。1941年12月初的一个深夜,日伪军突然出动1000多人,分两路包围了铁道游击队驻地——黄埠庄村。敌众我寡,情况危急,敌人像饿狼般一次次反扑,游击队员拼死抵抗,没有丝毫畏惧。洪振海一面指挥战斗,一面向蜂拥而上的敌人射击。在掩护战友突围时,他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年32岁。据档案记载,铁道游击队先后有1任队长、3任政委、150余名队员血洒疆场,壮烈牺牲。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决定开辟一条从华中盐城地区北上、经山东南部西去延安的秘密交通线。铁道大队受领任务后,相继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陈光、罗荣桓、萧华、叶飞等穿越临城附近的津浦铁路,顺利通过敌占区,安全过境。从1942年到1944年,先后护送千余名干部往返延安,未出现一次差错,受到了鲁南军区的通令嘉奖。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驻扎在峄县和临城一带的日军却拒绝向铁道游击队缴械。10月的一天,当日军乘坐的铁甲列车趁夜色开出临城车站,在沙沟附近发现前面的铁路已被毁,再试图退回临城,退路也被铁道大队炸断。日军在孤立无援、忍饥挨饿3天之后,只好乖乖投降。时年23岁的铁道大队政委郑惕代表八路军受降,1000多名日军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等轻重武器,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在军事受降史上极为罕见。
(日军向铁道游击队投降)
1945年12月底,铁道大队奉命到滕县(今滕州市)接受整编。整编后除留两个连队归鲁南铁路工委领导外,其余100余人编入华东野战军鲁南军区特务团。大队长刘金山调任鲁南铁路局副局长,副大队长王志胜调任鲁南铁路局办公室主任。至此,鲁南铁道大队番号撤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