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湖南抗战:烽火湖南:血肉铸就的长沙钢铁防线
湖南 龙小平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的硝烟未散,日军铁蹄已踏进湘北。洞庭湖平原的丰饶粮仓与贯通西南的战略位置,使湖南成为中日双方生死相搏的绞肉机。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发出震耳欲聋的宣言:“湖南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
三次长沙会战构成湖南战场的悲壮三部曲。1939年9月首战,薛岳创出“天炉战法”——诱敌深入,四面合围。岳麓山顶炮兵阵地俯瞰全城,180毫米榴弹炮怒吼着砸向日军,几乎弹无虚发。战后统计,中国军队以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毙敌3.3万,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
岳麓山抗战遗址群。正是那座历经沧桑的炮台,背景可见“长沙会战碑”上密密麻麻刻着五千阵亡将士姓名。摩挲券面凸起的碑文印记,指尖传来历史的震颤。
1941年末会战,日军集结12万重兵扑来。正当长沙岌岌可危,华中各战区中国军队同时发动牵制作战。日军首尾难顾仓皇撤退,沿途遭截杀伤亡5万。这场“抗战时期最漂亮的正面战争”中,中国军队仅伤亡1.7万,创下惊人战损比。
真正的转折点在第三次会战。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全球反法西斯阵营接连受挫。此时长沙城下却传来捷报:日军主将阿南惟几部遭合围,损兵5.6万狼狈突围。美国总统罗斯福特意致电:“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
长沙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 。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据统计,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
岳麓山曾是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所在地。自上世纪30年代起,这里相继建成岳王亭、忠烈祠、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长沙会战纪念亭等纪念性建筑物,山中保存了当时的战壕、弹坑、炮台及九战区战时指挥所等遗址,并出土有当年抗日将士遗留的枪支、弹壳、电话筒等文物。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管理处主任刘祖建说,在保持原样、不破坏周边环境、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计划修缮6处抗战历史遗迹: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清风峡作战指挥部、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长沙会战碑、阵亡将士名录碑、炮台、战壕遗址。六大遗址再显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