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音第一山—九江石钟山
罗斌林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风景雄奇秀丽,犹如一把铁锁挂鄱阳湖口,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
石钟山的平均海拔只有61.8米,相对高度大约在40米左右,整个面积也才只有0.2平方公里。其得名最早由来是北魏《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这本书里提到,彭蠡之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山下有深潭,微风拂过水面,水石相击,声音像洪钟。不过,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石钟山的响声始终成谜。唐代的李渤开始寻找石钟山的响声遗迹,终于在潭上找到了两块石头,敲击它们,南边的声音低沉,北边的声音清脆。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然而,到了宋代苏轼对此仍有疑问,毕竟,石钟山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钟声,但并非所有石头都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的一个夜晚,苏轼从齐安乘船前往临汝。他的长子苏迈将前往饶州的德兴担任县尉,苏轼送他到湖口。于是,他们有机会亲眼见到传说中的石钟山。寺僧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选了几块石头敲击,发出硿硿的声音。苏轼虽然笑了,但并不相信这就是石钟山的真相。当夜幕降临,月亮明亮如圆盘,苏轼与苏迈乘小舟来到绝壁下。只见大石侧立千尺,仿佛猛兽奇鬼,令人心生畏惧。山上的鸟儿被惊醒,发出磔磔的声音。他们还听到山谷中传来疑似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正当他们心动欲返时,水上传来如钟鼓的声音,船上的人非常害怕。仔细察看,发现山下都是不知其深浅的石穴,微波涌入其中,发出洪亮的声音。当他们回到两山之间,即将进入港口时,一块大石横在中流,可坐百人。这块石头有许多孔窍,与风水相吞吐,发出奇异的声音,与之前听到的声音相呼应,仿佛在演奏乐曲。苏轼感叹道:“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是不对的。”郦道元所见与苏轼相同,但描述不够详细;士大夫们不愿意在夜晚乘小舟泊于绝壁之下,因此无法得知真相;而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真相但不能言传。这就是石钟山之谜未能广泛传播的原因。那些肤浅的人用斧头敲击石头来寻求答案,自以为找到了真相。苏轼因此记下了这段经历,既赞叹郦道元的简略,又嘲笑李渤的肤浅。于是为此次的发现之旅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之名就此扬名中华大地,至此,石钟山便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
关于石钟山的来历,当地民间还有着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传说天上的玉皇大帝为了建造他的“灵宵宝殿”,于是就让人用安徽九华山的白玉石雕刻了两口玉石的神钟,命力士大仙下到凡间去搬运,力士大仙腾云驾雾,肩挑着双钟,在途经九江的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上空时,因一时贪看这里的美景,不知不觉的就让神钟脱肩落地了,一个掉在在鄱阳湖畔,一个掉到在长江之滨,因而就有了上、下石钟山之分说。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石钟山地势险要,素来就有“江湖锁钥”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大破敌军80万。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时,用枪挑放于此的“英雄石”,石上至今还留存着枪剌的痕迹。太平天国时期的石达开与曾国藩之战,曾国藩与太平军石达开在湖口大战,初次惨败,令清军再战收复湖口,曾国藩为表彰清军将士请旨建“昭忠祠”,圣上降旨御批。曾国藩在石钟山建“上御亭”和 “昭忠祠”,并手书亭名和上谕碑碑文。现在山上仍存有太平军的营房遗址——太平遗垒。
石钟山上的古建筑与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辉映,集楼、台、亭、阁等于一体,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1996年12月,石钟山、鞋山作为庐山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