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从居住地乘坐K30路公交车前往位于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的刘氏宗祠。 这座掩映在群山之间的古老建筑, 承载着百年风云, 诉说着一个地方军阀家族的兴衰史, 也折射出贵州近代历史的斑驳光影。
一、沧桑岁月中的建筑遗存
在庄园路站下车,步行五分钟就到了刘氏庄园,这是我第三次来到这里。以前没有门票,凭身份证登记免费进入。这次来景区增设了服务中心,凭身份证机打了一张免费电子门票,凭票扫码进入景区。

免费电子门票
经过不懈的努力......意外的得到了刘氏庄园以前使用过的门票,在这里要感谢工作人员李其香、黄女士对我收藏门票的理解与支持!我一定利用好门票,宣传好景区。

以前使用过的门票成人30元

2021年5月18日博物馆纪念日刘氏庄园使用的纪念卡

与热心的工作人员李其香女士合影
刘氏庄园的历史原称为“永康堡”具有军事屯堡的功能,名称取“永奠康庄”之聚居乡民长久安康之意。刘氏庄园实际为历史上永康堡南部刘氏家族所居住的范围,因20世纪70年代贵州省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庄园之中的重要建筑“刘氏宗祠”而得名。永康堡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历经咸丰、同治时期的扩建, 至民国初年形成规模宏大的屯堡式建筑群。占地70亩的庄园由13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组成, 石砌围墙高耸 青瓦覆顶, 飞檐翘角。入口处的一对石狮子虽历经风雨侵蚀, 仍显威严之姿, 基座浮雕的神话纹饰与奔牛、奔马图案, 隐喻着刘氏家族对权力的追逐与守护。以前文中有对庄园的介绍,今就不赘述了。

走进庄园最西侧的宗祠,这是祭祀先祖之所。门额上“刘氏宗祠"四字由清末进士陈荣昌题写,笔力遒劲, 石墙两侧的“春露”、”秋霜"门额既彰显恩泽又暗含警示, 仿佛将百年前的家族训戒凝固于石刻之中。宗祠包括老、新两部分。老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正殿享堂及对厅组成。民国20年(1931),刘显潜(曾任滇黔边防督办等职)扩建新祠,于旧祠西侧建成四合院式祠堂,轰动一时,前来恭贺的耆(qi)绅名流络绎不绝。
二、祠堂深处的历史密码

穿过前厅,步入正殿, 迎面而来的肃穆气息令人屏息。正殿中央的方形祭台供奉着“刘氏历代昭穆考姚之位”, 石裙板上阴刻的“孝思维则"四字 将儒家伦理深深烙印于家族血脉。

抬头望去, 梁柱间悬挂着众多牌匾 “克缵(zuan)前绪"出自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之手,折射出刘氏与当时政界的盘根错节。“绳其祖武”由贵州省主席刘建绪题写寄托着对先祖功业的追慕。石柱上的楹联更如一部微型家史--既有“杀贼为乡,兴师护国”的忠勇之志,亦有“宽厚处世, 忠信待人”的处世之道。 这些文字不仅是装饰, 更是刘氏家族自我塑造的精神图腾。
三、权力与文化的交织空间

刘氏宗祠并非单纯的祭祀场所,其设计处处体现着权力意志与文化经营。 前厅改造为戏台,既可演剧娱神,亦能彰显家族的文化雅致; 后台暗藏的化妆间通道,暗合”礼乐相济”的儒家理想。 大厅两侧陈列的鸦片烟具 团练大刀等文物, 无声诉说刘氏从地方豪强到军阀的蜕变历程。尤其引人深思的是,孙中山像与“天下为公”标语竟与家族祠堂共存,这种政治符号的植入,恰是民国时期地方势力寻求正统性的话语策略。
四、时光沉淀的宁静与反思

漫步于回廊, 石柱础上的花草虫鱼浮雕与题刻小诗(“天气乍晴花满树, 人家久住燕双飞")为肃穆的祠堂注入一丝生活气息。这些细节仿佛在提醒:纵使曾经权倾一方,终究归于平凡岁月。 今日的刘氏宗祠已褪去军阀府邸的锋芒,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更多地以历史标本的姿态, 向世人展示贵州近代政治、民俗与建筑艺术的交融。

探访结束, 我驻足于宗祠门前。 这座建筑既是刘氏家族荣耀的纪念碑, 亦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从清末团练起家到民国军阀统治, 再到今日的文化遗产, 刘氏宗祠的变迁史,恰似一部微缩的贵州近代史。当我们凝视那些石刻楹联与斑驳牌匾时, 看到的不仅是家族记忆的碎片, 更是一个时代在权力、文化与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淀。
写于2025年5月15日

编辑:吕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