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在旅居地早餐后,我乘车踏上了前往泥凼石林的旅途。这座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东南部的奇景,是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成员景区之一。它早已在图片中令我神往—石峰如林,云雾缭绕,仿佛是大地的脊梁与天空的对话。然而,当我真正抵达泥凼镇时,却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波折,镇上通往石林的公共交通稀少,租车服务也因节后暂停。正当我站在路口茫然无措时,一位皮肤白皙、中等个头,身穿浅色背心的中年男子走向我,他便是谢忠师傅。“要去石林?我送你!”谢忠师傅操着一口朴实的方言,笑容如夏日暖阳般融化了我的焦虑。我本以为这是当地常见的揽客之举,他却摆摆手:“不收钱,顺路的事儿。”说着,他从家里开来一辆轿车。路上,他告诉我,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泥凼人,年轻时在外打工,如今返乡经营民宿,“看见游客有困难,能帮就帮,这是我们泥凼人的规矩。”

车驶离镇子,蜿蜒的山路逐渐将我们带入一片奇幻之境。谢忠师傅指着窗外连绵起伏的山峦:“看,那是万峰林的余脉,石林就在山肚子里藏着。”随着海拔攀升,雾气愈发浓重,车窗外的世界仿佛被水墨晕染,石林的轮廓若隐若现,如仙境入口。大约二十分钟后,我们到达泥凼石林景区。这里免费游览,无门票。

踏入石林景区,扑面而来的是亿万年的地质史诗。石柱如剑戟刺向苍穹,石笋似灵兽昂首而立,风化剥蚀的痕迹在灰岩上刻下深浅不一的褶皱。


一线天 擎天柱
我沿着步道前行,“一线天”的裂隙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仰头只见一线天光,石壁的苔藓湿润沁凉;“金猴望月”石峰的神态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会跃下云端。最震撼的莫过于“擎天柱”,二十米高的石峰独立于群峰之间,如巨人托举天穹,令人敬畏。这些自然雕塑在风雨中打磨了数百万年,却仍保持着棱角分明的凌厉,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行走间,忽闻洞内传来滴水回声,循声探去,竟发现一处隐秘的溶洞——菩萨洞。洞内钟乳石倒悬如帘,石壁上渗出的水滴汇成细流,在石潭中溅起碎玉般的涟漪。洞深难测,幽暗处似乎藏着更多未被发现的故事。石林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时间的博物馆,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沧海桑田的密码。

归途时,我偶遇几位摄影爱好者在“群象争饮”石群前驻足。那些石峰如大象列队饮水,形态逼真,阳光从峰隙间漏下,在地面投出斑驳的光影,恍若时光的碎片。同行的一位老者感叹:“这石头比画还灵,比诗还俊!”此时,谢忠师傅如约而至,他笑着问:“可找到好景儿了?”我答:“景在眼里,暖在心里。”

回程的路上,谢忠师傅与我闲聊起泥凼的风俗。他说,每逢布依族“三月三”节,村里人会聚集石林脚下的广场,对歌起舞,用山歌诉说对自然的敬畏。石林不仅是游客的奇观,更是当地人生活的图腾。“石头再硬,也硬不过人心。我们这儿的人啊,就像这石林一样,表面冷峻,骨子里热乎。”他憨厚的话语,让我想起石林中那些看似锋利的棱角,实则经岁月磨砺愈发坚韧。

暮色渐沉时,谢忠师傅将我送回镇上的客栈。临别前,他塞给我一包当地特产——糯米糍粑:“带点泥凼的味道回家。”那一刻,石林的奇景与谢忠师傅的善意交织成难以割舍的记忆。这片土地的美,不仅在于天造地设的自然奇观,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石林以亿万年的沉默守护一方水土,而泥凼人以朴实的热情传递着生命的温度。

与谢忠师傅合影
泥凼石林之行,让我明白:最美的风景,往往藏在人心深处。当谢忠师傅的车灯消失在暮色中,我望向远方层叠的石峰,仿佛看见无数颗金子般的心,在群山之间熠熠生辉。
写于2025年5月10日

编辑:吕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