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大佛寺石窟
罗斌林
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大佛寺村。 始凿于北朝(439—581年),兴盛于唐(618—907年),经宋、金、元各代重修。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佛洞)、丈八佛窟、僧房窟五部分。
大佛寺石窟第1窟阿弥陀佛坐像、观世音菩萨像
第1窟又称大佛窟,大佛窟乃利用天然石洞加工而成,是唐太宗(626—649年在位)为纪念彬州浅水原大战中的阵亡将士而建,此窟因窟中雕刻一尊高24米的阿弥陀佛坐像而得名,是全寺早期开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窟,也是中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洞窟。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宽34.5米,高31米,进深18米,穹隆顶。窟前有一座50多米高的砖木结构三层楼阁。窟内共计有70个佛龛,1001躯造像。窟内主尊为阿弥陀佛,佛螺发,肉鬈低平,头顶饰摩尼宝珠,面相方圆;弯弓形长眉下双目微启,俯视下方,眉间绘有白毫;鼻直,嘴角向上翘起,神态肃穆。佛像的头光、背光雕饰华丽,头光内圈为宝相莲瓣纹,外圈为卷草纹饰。火焰纹背光由联珠纹界栏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雕七尊坐佛,外圈雕二十二躯伎乐、飞天。背光顶端唯有一座力士托举的小龛,龛内雕三身造像。背光上有“大唐贞观二年(628年)十一月十三日造”题记。
第1窟观世音菩萨像位于第1窟西壁左侧,整尊造像仅背部与西壁相连。观音梳高发鬈,戴化佛花鬈宝冠,下部秀发分几缕披在肩头;面相丰圆,两腮略鼓,弯弓形细眉间饰有白毫,颌首垂日下视,嘴角含笑。
(阿弥陀佛坐像) (观世音菩萨像)
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大佛窟东侧,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由于窟内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较宽大,只有中心柱正面的几个大龛似乎有一些规划,而其它壁面的佛龛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排列,是洞窟凿成后不断补刻的结果。千佛洞共有造像696尊。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佛龛的造像题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和力士。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这是集人体健和美于一身的造像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也是唐代典型的造像艺术风格。
(千佛洞)
罗汉洞
罗汉洞位于大佛窟西侧,由4个小石窟一字排列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造像。内部可分为主室和东室,东室呈南北纵向的竖长方形,进深9米,宽1.65米。主室呈马蹄形状,进深6.5米,最宽处为6.3米。主室的东部与东室相连接,这种形制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石窟相比较,是特殊少见的,推测可能是一个未完成的窟。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和天王塑像,文殊菩萨坐于雄狮背的莲花座上,神情悠然自如;二天王身穿铠甲、脚踩饿鬼,神气凛然。除此之外,窟内还有多尊呈站立姿态的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1—2米之间。
(罗汉洞)
丈八佛窟
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位于大佛窟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主窟为丈八佛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婀娜多姿,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在丈八佛窟的两侧,还有七处洞窟。内有造像多尊,为唐代不同时期的作品。造像的细微处已风化迷漫不清,但神韵依旧清晰。肃穆庄重俊美优雅。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典型的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丈八佛窟)
僧房窟
僧房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国的佛教石窟建筑中是极少见的。
(僧房窟)
护楼
护楼共5层,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扩建而成,高38米,起着保护大佛窟的重要作用。护楼采用因山起刹,依窟造楼的原则,结构奇巧,气势恢宏。护楼第一、二层用条砖“一顺一丁”平砌,坚固而宽阔,两边修有石阶可达平台。台基为方形,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顶。底层东西长42米,南北宽14米,高9米,中间有砖砌甬洞可进出大佛窟,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长宽均较底层略小,正面有砖砌拱洞3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3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可正面瞻仰大佛,昔为僧人参佛诵经之地。自三层之上全部成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呈方锥状,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第三层上建有献殿及楼台,近可俯视大佛雄姿,远可眺望山川风光;第四层上有小厅及楼台;最上一层为飞檐式六角楼顶,斗拱交错,檐牙高啄,中央高悬“庆寿寺”匾额。
(护楼)
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佛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