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的群山如墨色晕染的宣纸,,层叠起伏间藏着无数未干的诗行。五月的天气温暖湿润,适合出游。说走就走,我背起相机便踏上了前往兴义笔山书院的旅程。这座隐匿于峰峦间的古老书院,像一位沉默的文人, 在时光的褶皱里静静书写着西南边陲的文化脉络。
兴义笔山书院,创办于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系当地士绅和民众自发筹资兴办,为科举时代讲授四书五经的场所。书院首建于兴义老城西南隅水井坡山麓。院后奇峰耸立,酷似笔架,故名“笔架山”,“笔山书院”也因此而得名。院舍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清幽静雅;院前一个清澈的龙潭,宛如偌大一方砚台,镶嵌于千亩田畴之间,更为书院增添了文秀之气。这里是贵州历史名人何应钦(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等职)、刘显世(曾任贵州省省长、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王伯群(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爱国教育家)的母校。
穿过蜿蜒的山道, 书院青灰色的瓦檐在一片苍翠中若隐若现。笔山书院历经百年风雨, 石阶上的苔藓已覆满岁月的痕迹,门楣上“笔山书院”四字却依然遒劲有力, 仿佛当年挥毫之人刚搁下笔杆。
跨过门槛,方天井豁然开朗, 四合院式的建筑将阳光与清风拢入怀中。 檐角垂下的铜铃随风轻晃,细碎的声响与书院内的静谧形成奇妙的共振, 让人恍惚间听见时光在檐下低语。
书院的正堂是“山斗堂”,是清代兴义笔山书院的核心建筑之一,其名取自“泰山北斗”,象征学术崇高地位。木雕窗棂上刻着《论语》章句, 指尖抚过那些凹凸的纹路, 仿佛触碰到先贤思想的脉搏。 阁内陈列着旧时的科举试卷与竹简, 泛黄的纸页上墨迹如新, 可见当年学子悬梁刺股的勤勉。
穿过侧廊,后院别有洞天。一片竹林掩映着“砚池”,池水清如墨, 相传是书院先生取山泉与砚台研磨之汁混合而成。在这里恰好碰到检查工作的兴义笔山中学党委副书记魏敏,笔山教育院副院长王静,我向她们做了简短自我介绍后,建议书院印制免费参观券或简介,这样既宣传了笔山书院,游客又能留个纪念。期待早日实现!
池畔立着石碑,记载着历代在此讲学的名士名录--有游历至此的江南诗人, 有避世隐居的学者,他们的足迹如星子散落, 点亮了边陲的文化夜空。池边石凳上, 几位老者正临摹碑文,毛笔蘸水书写, 字迹随日光蒸发, 却将文化的气息永久浸润在这片土地。
观山亭
登临书院后的“观山亭", 视野骤然开阔。 远处万峰林如笔尖划出的峰峦, 近处梯田如宣纸上的线条, 云雾在山谷间游走, 仿佛天地正以自然为笔, 书写一卷无字的诗篇。亭柱上刻着对联"笔酶云霞书天地, 山藏文脉启后人”此刻方悟书院取名“笔山"的深意--山川为笔, 人文为墨, 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永恒的篇章。山风掠过, 亭铃与书院的铜铃遥相呼应, 奏出一曲跨越时空的清音。
离开时回望, 书院如一位垂暮的智者,倚着群山静坐, 继续用无声的方式, 向每一个来访者讲述西南边陲的文化传奇。兴义笔山书院, 不仅是一处古迹, 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驿站。它用砖瓦收藏历史,用山水滋养文脉, 让每个踏入其间的人, 都能在时光的褶皱里,触摸到中华文明在边陲大地上绵延不绝的呼吸。
写于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