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简介】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地处九一八事变发生地——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遗址东南侧,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它始建于1991年,前身为沈阳“九·一八”事变陈列馆 ,1999年9月18日扩建后正式开馆并更名,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主展馆的建筑造型别出心裁,由残历碑演化而来,以1931年残破台历的形象,定格历史悲剧。正面的《国难》铸铜浮雕,展现出山河破碎的沉痛景象;东侧的《奋起》浮雕,生动刻画了东北人民奋起反抗的英勇身姿;尾部V字型胜利纪念碑,象征着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馆内藏品丰富,有各类藏品7000余件(套)。基本陈列“九·一八”历史陈列,通过珍贵历史照片、文物资料、场景复原等,全方位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及东北人民14年浴血抗战的历程。自1995年起,每年9月18日这里都会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时刻警示着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指尖抚过那张印着残历碑图案的门票,1931年9月18日的数字被弹痕劈开,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这张来自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门券,不仅是参观凭证,更藏着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它的底色里,浸透着东北黑土地的血与火,刻着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觉醒的史诗序章。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静静矗立在柳条湖遗址东南侧,35000平方米的馆区里,每一寸土地都在复述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过往。主展馆以残破台历为形,青铜浮雕《国难》上,流离的百姓与燃烧的山河交织,而东侧《奋起》浮雕中,手持刀枪的战士已冲破枷锁。馆内7000余件藏品里,有当年日军炸毁铁轨的残片,有东北抗日联军用过的步枪,更有无数泛黄的照片,将1931年那个秋夜的真相钉在时光里。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郊的爆炸声划破寂静。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随即炮轰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在“不抵抗”命令下仓促撤离,短短四个月,东北三省全境沦陷。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那张门票上的残历,正是以具象化的破碎,定格了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夜晚。
事变的余波如巨石投江,激起绵延十四年的巨浪。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杨靖宇率抗联在林海雪原中以草根树皮充饥,赵尚志的骑兵踏遍白山黑水,无数无名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这场局部抗战比全面抗战早了六年,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而在更广阔的时空里,九一八事变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平衡,迫使中国社会各界放下分歧,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国。从北平学生的请愿游行到上海工人的罢工,民族意识在烈火中淬炼得愈发坚韧。
站在博物馆的“勿忘九一八”撞钟前,那口青铜钟的纹路里藏着事件最深刻的意义:它是历史的界碑,划分了屈辱与抗争的分水岭;它是精神的火种,点燃了中华民族最顽强的生命力。东北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证明,即便国土沦陷,只要人心未死,抗争就不会停止。这种精神在后来的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中延续,最终汇聚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让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分割的一环。
每年9月18日,当城市的上空响彻防空警报的时候,心头都会涌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八个字,这恰是这段历史留给当代的箴言。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日军作战地图上密密麻麻的侵略标记,看到东北百姓逃难时携带的破碗,看到抗联战士用的步枪上磨出的指痕,便会懂得:所谓警示,不是延续仇恨,而是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如今,残历碑前的警钟每年都会敲响,那声音里有对3500万抗战死难者的告慰,更有对后来者的提醒——唯有国家强大、民族团结,才能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将残历碑的影子拉得很长,那张门票在口袋里仿佛仍有温度。它记录的不仅是1931年的那个夜晚,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迸发的光芒。这方寸之间的票根,早已超越了纸质的重量,成为承载着精神密码的信物:只要我们记得九一八,记得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脊梁,警钟就永远不会沉默,复兴的征程就永远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