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天气晴。在旅居地吃完早饭后,坐k30路公交车在兴义体育城下,花16元乘坐到兴仁的城际车。大约一个小时到达兴仁市。兴仁市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县级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州中部,东邻贞丰县,南接兴义市、安龙县,西接普安县,北接晴隆县,东北与关岭隔山相望,地形西高东低,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兴仁市的总面积1785余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86个行政村,居住着汉、布依、苗、回、彝、黎、仡佬族等1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2016年,兴仁市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称号。2018年8月7日,撤销兴仁县设立县级兴仁市。兴仁市有一处4A级景区放马坪草场景区、还有鲤鱼湖景区、真武山公园、东湖乐园。兴仁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兴仁烈士陵园等。
清晨的阳光洒在贵州兴仁的土地上,带着湿润的山风与历史的厚重感,我踏上了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因我收集红色景区门票专题,想到实地看能否搞到心仪的门票?今日的行程安排得庄重而充实:。
一、致敬英魂 铭记历史--拜谒兴仁烈士陵园
兴仁烈士陵园大门口
到兴仁后,我首先拜谒了兴仁烈士陵园,据资料介绍:兴仁烈士陵园始建造于1954年, 占地十余亩, 陵园历经多次续扩建和绿化,烈士纪念设施主要有烈士墓碑、纪念碑、纪念广场、纪念亭及附属设施。这里无门票,无纸质简介,免费参观。
1983年8月,兴仁县烈士陵园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 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陵园内松柏长青、绿树成荫、环境幽静, 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均有党政机关、驻军部队、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到陵园为烈士扫墓、献上鲜花。
兴仁烈士陵园主体位于城区东南的山坡上 环境肃穆宁静。踏入陵园大门, 迎面而来的便是高耸的烈士纪念碑,碑身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在阳光中显得庄严肃穆,四周松柏苍翠,仿佛无声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我缓步走向纪念碑,心中涌起敬畏之情。碑前的花台上摆放着新鲜的菊花,想必是近期有人前来缅怀。
沿着石阶上行, 左侧的英烈墙记载着数十位烈士的姓名与事迹。他们中有兴仁解放初期征粮、剿匪的解放军战士,革命干部,海子游击大队成员,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士等为了人民自由幸福而奋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截止2020年9月,陵园内共有烈士墓54座。指尖划过那些斑驳的名字, 仿佛触摸到了岁月的伤痕。在宣传栏的介绍中,我看到到许多烈士在长征途中途经兴仁, 为突破敌军封锁线浴血奋战,甚至未能留下完整的姓名。这份无名英雄的悲壮,令人眼眶湿润。我默默向先烈鞠躬,心中默念:山河无恙, 皆因你们以血肉筑长城。
二、追寻足迹, 触摸历史脉搏--海河村红军长征战斗遗址展示中心
告别烈士陵园,我打车前往十余公里外的海河村红军长征战斗遗址展示中心。这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沿途青山连绵, 稻田青翠, 年轻的司机师傅热情地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言语间对红军故事充满自豪。
海河村因红军长征时在此发生过激烈战斗而得名,展示中心便建在当年战斗的核心区域。非常遗憾展示中心无门票,无纸质简介,免费参观。
海河红军长征战斗遗址展示中心的设计古朴而现代, 以木石结构为主。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兴仁市举办“红军长征海河战斗”主题展览,展出内容由序厅和“铁血长征”“挺进黔西南”“挥师兴仁”“海河战斗”“红色印记”“西进北上”“薪火传承”组成,以展示红军长征过兴仁以及在长征精神鼓舞下兴仁人民创造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幅铜版画:红军战士在陡峭的山崖上与敌军对峙, 硝烟弥漫, 旗帜不倒。
参观中,正赶上黔西南州领导来展示中心视察工作,我也一同听工作人员讲解海河红军战斗故事。1935年1月15-17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的扩大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 南渡乌江, 佯攻贵阳,调出滇军,南下西进。
4月16日,中央红军进入黔西南境,急渡北盘江,分兵多路向西疾进。19日,分左、中、右三路进入兴仁,当天占领县城。20日,红三军团与国民党陆军92师在海河的观音洞、石门坎、伍箐、青杠坡等一带发生了6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取得胜利,史称“海河战斗”。此战成功掩护红军主力部队快速撤离兴仁,历史地成为四渡赤水战役中的一场重要战斗。21日起,红军陆续经鲁础营、雨樟等地离开兴仁。23-25日, 先后离开黔西南州境,西出贵州,向云南挺进。
讲解员带领我们沿着“战斗路线"参观,通过沙盘模型,全息投影,还原了1935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红军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此以少敌多,用智慧和勇气开辟通道,许多战士长眠于此。
贺子珍受伤处
1935年4月23日,贺子珍(毛主席的第三任妻子)随部队进入威舍镇猪场村、吃过午饭,贺子珍正躺在大树下休息,忽然听到嗡嗡声自远而近,云端出现了飞机,贺子珍赶快招呼人用担架把伤员抬到树林里去。几架敌机也发现了休养隐蔽的地方,敌机投下一颗颗炸弹,贺子珍被炸弹爆炸掀起的烟尘淹没。当她从烟尘中爬出来时,发现离她不远的一个担架上的伤员已经牺牲了,另一个也受了重伤、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是红军团长钟赤兵。看到钟赤兵无法隐蔽,贺子珍冒着生命危险猛地冲向担架,扑到了钟赤兵同志身上。钟赤兵得救了,贺子珍却被炸弹炸得遍体鳞伤。
最令我震撼的是一处实景复原的“红军洞”。当年部分伤员隐蔽于此山洞 洞内昏暗潮湿仅容几人蜷缩。洞壁上残留的弹痕被特意保留。触摸粗糙的岩壁,仿佛能感受到战士们在绝境中的坚韧。
红军马
1935年4月20日,取得了海河战斗的战略性胜利后,红三军团到潘家庄、姑屯、粑粑铺一带住宿。红军利用休息时间给马匹换马掌。潘家庄回民丁洪清,常年与马打交道,钉掌技术娴熟。见红军换掌技术不是很熟,丁洪清主动拿出钉掌工具,上前帮助红军钉马掌。钉好马掌,红军问丁洪清愿不愿意参加革命。得知丁洪清舍不得家庭, 又问丁洪清喜不喜欢马儿。丁洪清告诉红军,特想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马,但家里穷,买不起。于是,红军赠送了丁洪清一匹马儿。此后,丁洪清逢人就讲红军赠马的故事,久而久之,人们也将红军赠送给丁洪清的那匹马叫成了“红军马”。
午后阳光斜照时,走出展示中心,我来到了村后的红军长征战斗遗址纪念广场。
红军长征路线图
兴仁海河红军战斗遗址(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展览后,我找到展示中心领导,建议印制景区简介及纪念门票,既让参观者留作纪念又宣传了红军战斗遗址。
三、归途所思: 历史的回响与生命的意义
返程的路上,望着车窗外流动的风景, 思绪久久难平。从烈士陵园的肃穆到战斗遗址的震撼,这一日所见所闻 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温度。那些在教科书上的名字, 在此地化作真实的血肉与故事。红军战士在绝境中迸发的信念,在平凡村庄播下的希望, 正是我们民族精神不灭的火种。
兴仁之行不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这片土地上, 每一寸山河都镌刻着奋斗的痕迹,每一缕清风都传递着历史的回响。离开时, 我在心中许下承诺:将这份感动带回生活,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若有机会,愿再访兴仁,探访更多未被记录的角落, 聆听土地深处更细微的故事。
写于2025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