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所有适龄青年除了当兵以外,基本上都属于征召范围。
新中国三位知青的带头人,邢燕子,侯隽,董家耕。
邢燕子(1941年-2022年4月6日),女,河北宝坻(今属天津)人,1958年中学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宝坻县委副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委六届政协副主席、天津市北郊区永新知青综合场党支部副书记,是中共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
侯隽,女,1943年生,原籍北京。1962年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只身从北京来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村(今属史各庄乡)插队安家落户,立志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曾任天津宝坻区政协主席,兼任天津宝坻桑梓助学基金会副理事长。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董家耕,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曾任江苏盐城团地委书记、盐城县委副书记、团中央委员、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曾当选为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执行主席,第4届全国人大常委、盐都县政协副主席。1961年5月,董加耕毅然放弃去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立志回乡务农,他的行动曾影响上世纪中国乃至前苏联等国内外千千万万青年的行为。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路。"建国50周年前夕,董加耕入选"共和国英模"50人。2005年董加耕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
今年的9月22号,是我下乡57周年纪念日,仅以此专题,献给与我有同经历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