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博物馆坐落在兴义市文化中心,建筑外观如同一座镶嵌在青山脚下的青铜方鼎, 暗红色砂岩墙面与玻璃幕墙交相辉映,透出厚重而又现代的气息。 站在入口广场仰望着高耸的穹顶, 我仿佛看见时光之门在眼前缓缓开启, 心中的期待随着夏日的蝉鸣不断升温。
这次博物馆之行源于电视上以“夜郎的疑问””展示博物馆新近出土的夜郎青铜戈图片时, 锈迹斑驳的刃口在屏幕上泛着冷光, 那一刻,埋藏心底的好奇被彻底点燃。
黔西南州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兴义市桔山广场州民族文化中心二楼、三楼和四楼,隶属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属正科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馆藏文物394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2件(套),二级文物15件(套),三级文物60件(套)。其中,抚琴俑、铜车马、摇钱树、连枝灯、提梁壶、一字格剑等已被列入国家精品文物名录。现有基本陈列《夜郎的疑问-黔西南州考古成果展》对公众免费开放,展览分道不相通、一州之主、汉之广大三部分。构思取材于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夜郎自大”典故。展出文物涵盖前夜郎、夜郎、后夜郎三个时期,共计400余件(套),来博物馆参观需凭身份证登记,无门票,免费参观。
穿过玻璃天顶的光影, 走进序厅,巨幅浮雕《古道回响》率先映入眼帘。凿刻在岩壁上的牛马商队仿佛正从远古走来, 马铃声与铜铃声在耳畔回响。
东汉铜车马
向右转进历史展区, 铜车马映入眼帘,这是东汉时期的铜铸文物, 铜奔马同时控掘出土, 其构思独特、设计合理、寓意丰富、姿态各异,象征东汉时期拥有强大的武装官僚势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史学知识和文物内涵。
东汉提梁壶
贵州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的东汉提梁壶,为国家一级文物。整壶由器身、器盖和提链三部分组成。 “壶”这种有腹、长颈、有盖、有系的容器,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
一字格青铜剑
一字格青铜剑,兴义市鲁屯镇柘围村出土。是黔西南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此剑最大的特点,是整个剑柄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英文大写字母“T”。故定名为“T形柄一字格铜剑”。
“T形柄”最初目的,是出于兵器的用途,加大重量,增加战斗力。只是这些铜剑来到大西南之后,实用功能逐步淡化,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装饰品了。
东汉陶牛
在陶瓷展厅的转角处, 一场特别的邂逅让我屏住了呼吸。一位白发老者正俯身在展柜前, 他的放大镜停在南宋影青瓷碗的冰裂纹上。"看这些开片纹路, 像不像寒冬河面初裂的冰缝?"随着他的讲解, 我才发现碗底细若游丝的笔触勾勒着三尾游鱼。这是宋代黔西南窑工融合江南制瓷技艺与本地审美创造的绝唱。
东汉抚琴俑
东汉抚琴俑国家一级文物,是东汉时期用于随葬的陶制乐俑,出土于贵州兴仁交乐汉墓群。该文物多表现为跽(ji)坐(抚琴造型,头戴介帻(ze)或帽巾,身着右衽(ren)束腰袍服,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作为乐舞百戏俑的重要组成部分,抚琴俑反映了东汉时期西南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实证了中原礼乐制度与夜郎文化的交融。
参观结束后,我在博物馆留言簿上这样写到:漫步于黔西南州博物馆, 仿佛穿越千年时光隧道。馆内陈列的青铜车马、摇钱树等珍贵文物, 静静诉说着夜郎古国的辉煌与神秘。最令我震撼的是东汉铜车马, 其精湛的铸造工艺与生动造型 不仅展现了汉代社会的风貌,更折射出民族交融的历史印记。而"夜郎的疑问”展厅通过渔猎工具到青铜兵器勾勒出西南先民从蒙昧到文明的跃迁轨迹。那些抚琴俑面带笑意, 仿佛仍在演奏古老乐章, 让我深切感受到历史并非冰冷沉睡, 而是以文物为载体鲜活存续。 此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延续性, 更坚定了守护文化遗产的信念。
最后建议黔西南州博物馆印制免费参观纪念券,可设计为正面是博物馆建筑及镇馆之宝,反面是博物馆简介,这样既宣传了博物馆,游客还能留个纪念。不知妥否?仅供参考!
这个建议很快由工作人员拍照上传给博物馆领导,领导对我提的建议,表示感谢,他让工作人员向我赠送了两件纪念品,请欣赏:
东汉提梁壶 东汉抚琴俑
走出博物馆时, 夕阳正为青铜方鼎镀上金边。回望这座承载着时光记忆的建筑,我忽然明白:那些沉睡的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先民留给我们的信札;那些斑斓的服饰。不是华丽的装饰, 而是民族精神的图腾。此刻,它们正等待更多双年轻的眼睛,,去读懂其中的温度与重量。
写于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