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黔西南,暑气裹挟着荷香扑面而来。安龙荷花节作为当地盛事,早已名声在外。去年匆匆路过时,我曾隔着车窗远远望见招堤湖畔的万顷碧波,心中便种下了再访的种子。今年7月25日,终于赶上荷花节开幕,清晨便从兴义乘坐城际班车踏上旅途,只盼着能揭开这座古府的神秘面纱。

本次活动使用的门票
此行契机源于朋友赠票,他说安龙不仅荷花闻名,更藏着半部西南边陲史。一年前初访时,我在招堤匆匆留影便赶往万峰林,未曾想这座小城竟承载过南明永历朝廷的十三载风雨。昨夜翻看县志,永历帝朱由榔逃亡安龙的往事在字里行间跳跃,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忠烈身影,令我此次行程平添几分朝圣般的郑重。

安龙人民会场
穿过蜿蜒的山路,大约一个多小时到达安龙,由于节庆实行交通管制,车子只能停在人民会场,下车后,我在附近饭店吃了一碗特色羊肉粉。
一、明十八先生墓
随后,我步行一里路来到位于安龙县广东街于新西街交叉口西北150米的明十八先生墓。它是贵州省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南明历史遗迹,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没有门票,凭身份证登记免费参观。

十八先生墓静静伫立在山腰。青砖垒砌的墓碑上,"明十八先生成仁处"八个大字在熹微中泛着冷光。

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臣丁魁楚等拥立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即帝位,建立明永历王朝进行抗清斗争。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永历王朝被迫奔命于粤、桂、湘、黔四省。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二月初六日,入居贵州安龙,定安龙为陪都,但朝政被大西军将领孙可望把持。南明永历八年(1654年),永历帝和大学士吴贞毓等十八人密议,召驻扎于广西的大西军另一将领李定国进军安龙护卫。事泄,同年农历四月初八,大学士吴贞毓和朝臣张镌、徐极等十八人被孙可望杀害于安龙城关马场坝,史称“十八先生之狱”。家属及安龙百姓将十八人尸身合葬于安龙县新安镇马场坝天榜山南麓。南明永历十年(1656年),李定国率军至安龙护驾,围绕十八先生墓建十八先生祠,永历帝朱由榔为十八先生墓亲题墓碑。

明十八先生祠
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束艾草,告诉我每年清明仍有后人从云南、四川赶来祭扫。我俯身将艾草置于碑前,石缝间新发的蕨草正随风轻摆,仿佛在诉说着三百多年前的忠魂遗愿。

十八先生殉难时,当地百姓传说天色突变、风雨交作,天榜山麓突然涌出泉水,被视为天公悲悯的象征,因此得名“忠泉”。泉水从石罅(xia)流出,池水澄碧如镜,上有石桥横跨,周围建有虚舟、多节亭等建筑,形成独特的景观。
二、安龙博物馆(南明皇宫)

拜谒完明十八先生墓,我步行来到位于安龙县新安镇大同路的安龙博物馆,据工作人员李飞先生介绍:安龙博物馆为县级综合博物馆,由门楼、文华殿、配殿、角楼组成、安龙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的行官所在,从历史背景和旅游宣传的角度出发,安龙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主要采用了当年明故官的建筑式样。

“永历皇宫”(又称文华殿)始建于明末清初战乱年代,明朝崇祯皇帝死后,朱氏皇族广东世袭桂王朱由榔自立为南明永历皇帝,1652年在安龙设立行宫指挥抗击清军,当地人把行宫称为”永历皇宫”,”永历皇宫”毁于清朝同治年间。2003年3月经安龙县政府筹资重新修建,历时三年,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2006年6月正式对游客开放是贵州省第二座县级综合性地方博物馆。

馆内设南明历史陈列馆、安龙历史文化一/二展厅、石刻陈列厅及民族民俗展厅,通过近300件国家一至三级文物(含羊角纽钟等重点文物)及图文资料, 系统展示安龙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与民族民俗文化, 重点呈现南明永历政权抗清斗争史。成为游客了解安龙历史文化、民族风情 自然景观的窗口。

这座曾见证永历帝登基的临时行宫,如今化作安龙博物馆。檐角铜铃轻晃,朱漆剥落的柱础处,苔痕斑驳如时光的印记。展厅里陈列的铜爵、玉带板静默无言,却让南明小朝廷的流亡图景徐徐展开。最令我动容的是件残破的龙纹织锦,金线虽已黯淡,却仍能窥见当年工匠的精湛技艺。

正在使用的门票成人十元,当地居民、学生、特殊人员及65岁以上老人免费。遗憾的是不能保留全品门票(它的副券是存根,不管进出都要撕掉)。
三、兴义府试院
参观完安龙博物馆后,我步行来到位于安龙县文化路新安一小东侧约70米的兴义府试院,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兴义知府张锳(张之洞的父亲)主持修建,形成包含209间建筑的宏阔建筑群,时称"甲天下"。该建筑群依桅峰山而建,包含头门、龙门、魁星阁、号舍等设施,是贵州省现存唯一完整的清代科举考场遗址。199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大堂、二堂等遗迹经修复后,成为融合科举文化展示与廉洁教育的多功能景点。晚清重臣张之洞少年时期曾在此读书,2011年考古发现号舍基址印证其历史原貌。

这座蛰伏于黔西南群山间的清代建筑群,像一位沉默的老者,以青砖为骨、灰瓦为衣,在时光的褶皱里静立百年。檐角铜铃随风轻颤,清越的声响似在吟诵一首被遗忘的诗,将踏入院落的脚步,悄然引向遥远的科举岁月。

跨过斑驳的门槛,历史的呼吸骤然浓稠。考棚内,数百间号舍如蜂巢密列,木桌的裂纹里沉淀着旧墨,三尺见方的隔板隔出千个孤岛。指尖抚过冰凉的青石板,恍惚间光影交错——油灯摇曳的昏黄里,青衫学子伏案疾书,笔锋与纸页的沙沙声与窗外蝉鸣织成一片。汗渍在试卷上晕开,希望与忐忑在方寸天地间凝结成字,仿佛能听见他们蘸墨时屏住的呼吸,看见油灯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如困兽般蜷缩、伸展。

转角处残碑林立,风化了的字迹仍倔强地镌刻着“滇黔桂三省文脉所系”的过往。那些泛黄的科举名录上,陌生姓氏后藏着怎样的寒窗故事?有人在此改写家族命运,有人将一生抱负埋入落第的尘埃。

漫步于回廊,暮色渐染梁柱。飞檐如凤翅欲飞,斗拱层层叠叠如时光的年轮。这里曾是无数书生命运的转折点,而今游人如织,笑语轻快。但当我驻足
凝视那歪斜的窗棂、坍圮的照壁,忽然读懂这座古建沉默的诉说:它不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是文明的载体。当摩天大楼切割天际,当键盘敲击取代笔墨春秋,这些残存的府试院恰似散落的拼图,拼凑出中华文脉绵延千年的密码。

志愿者白面(网名)给我讲述了流传的“知府添香油”的故事:清代道光年间,贵州兴义府知府张瑛十分重视教育。每天午夜交更时分,便派出两个差役,一个提着灯笼,一个挑着桐油篓,巡于街道,见哪户人家亮着灯光并传出读书声,便停下脚步站在门前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为读书人的灯盏添上桐油后,又说“府台大人祝相公用功读书,获取功名”。这便是安龙县加油文化的由来。”
解说员轻叩考桌,百年老木发出空灵的回响,恍惚间似有书生们的笔锋摩挲纸页之声。院中古井栏上深浅不一的绳痕,沉默地记录着科举制度最后的辉煌。
墙角砖缝里钻出的车前草,在穿堂风中轻轻摇曳,不知是否沾过某位落第举子的泪水。

离院时,回望那半掩的门扉,忽然明白,保护古建筑从来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我们修缮的不仅是雕梁画栋,更是民族精神的根系;守护的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文化长河里永不干涸的源头。那些被岁月磨洗的砖石,终将在一代代人的珍视中,继续向未来传递文明的重量。

这是正在使用的门票成人15元,当地居民、学生、特殊人员及65岁老人免费,同样是不能保存全品门票,不管进出都要撕掉存根,用于财务对账。
四、招堤风景区
从府试院出来,我步行来到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新安镇的招堤风景区,
它是清代水利设施及文化景观,现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约18.39平方公里。该堤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由游击(清代从三品武官)招国遴捐奉修筑以治理水患, 后经多次扩建修茸, 形成堤防、当地百姓感念招国遴的功绩,将其命名为“招公堤”,后改为招堤。

漫步招堤,清风拂面,带来丝丝荷香。堤上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轻舞,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这里的悠悠往事。

始建于清代的招堤,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散发着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道水利工程,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张之洞年少时,在此留下了惊世之作《半山亭记》。站在半山亭中,俯瞰十里荷塘,荷叶田田,层层叠叠,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偶尔,有几朵早开的荷花亭亭玉立其间,粉嫩的花瓣在阳光映照下,更显娇艳欲滴。此时,我仿若能看到当年那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在这美景之中挥毫泼墨的模样。

张之洞主政兴义府时开办学堂、修筑堤坝的故事,被当地人编成童谣传唱。堤岸垂柳依依,渔舟唱晚声中,我忽然读懂了这座城的密码——它从不曾被历史遗忘,那些忠臣义士、文人墨客的故事,早化作荷塘淤泥中的养分,年年滋养着新的生机。暮色初临时分,招堤湖面泛起粼粼金波。万株荷花在晚照中舒展身姿,莲蓬上凝结的水珠折射出七彩光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安龙的夜市热闹非凡。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我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小吃,剪粉酸辣可口,沙糕香甜软糯,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地方风味。街边的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色彩斑斓的布依族刺绣、精致的木雕,无不展现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安龙的一日,短暂却充实。这里的历史遗迹、自然风光和人间烟火,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当我离开时,心中满是眷恋,期待着下一次与安龙的重逢,去探寻它更多的美好 。
写于2025年8月2日

编辑:吕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