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见证威海卫历史的门票
罗斌林
在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威海城区文化东路、滨海北路和杭州街交汇处矗立着一通高大的三棱形石碑,这就是“收回威海卫纪念塔”。

这座纪念塔是为了纪念我国在1930年从英国手中收回的第一块领土而建。纪念塔原建于1931年10月1日,塔身为三棱形,由45块莱州大理石拼砌而成。塔基用花岗岩垒成三层石阶,周围有12根石柱,围以铁锚链。原塔高32英尺(9.75米),以纪念威海被英国强租32年的历史。塔的顶部饰有乳白玻璃圆灯,正面朝东,上方镌刻“收回威海卫纪念塔”8个魏碑体镏金大字,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所题。纪念塔的南面刻有孙中山书“三民主义”条幅,北面刻有《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20条及“协定”6条,共2900余字,皆阴刻魏书。然而,这座塔在建成后曾几次遭受摧残。原塔多年失修而倾圮。1980年,威海市政府用同样的石料依原样复建了纪念塔,并于200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在塔身上的《收回威海卫塔记》是1931年3月1日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徐祖善所撰写。记文中记载了英国强租威海卫和我国收回的简要历史以及纪念塔的一些基本情况。威海卫,这座胶东半岛的城市,差不多是香港的5倍大。威海卫的历史,得从明代说起。当年朱元璋为了防倭寇,在威海设了一座“卫”,叫威海卫。名字听着霸气,意思就是“威震海疆”。跟天津卫、金山卫并称为北方三大卫所,都是抵抗倭寇的前线。到了清朝,这里更是被改造成了北洋水师的基地。清朝末年,北洋水师在刘公岛驻扎,威海卫成了亚洲第一海军的重镇。

(威海卫老照片)
但好景不长,甲午战争那一场大败,直接把北洋水师打散了。1895年,清政府签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被割让,威海卫也被日本人强占,说是“担保品”。不过日本人没待多久,英国人又来了。1898年,英国以“平衡俄国势力”为借口,强行租下威海卫,租期25年,后来又赖着不走。这段时间,威海卫成了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基地。时间来到民国时期,中国人开始想办法把威海卫要回来。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站了出来,直言“租借地不能永久占有”,要求英国归还威海卫。但英国人油滑得很,左推右挡,根本不松口。到了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跟英国谈判,用汉口租界做交换条件,英国这才答应提前归还威海卫。1930年10月1日,中英签署了《交收威海卫专约》,威海卫终于回到了中国的怀抱。1930年威海卫的回归,是弱国外交的一次有限胜利,说明当时的中国只能通过妥协换取权益。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收回威海卫不仅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我国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一次重要体现。这座纪念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威海没有忘记历史,刘公岛被打造成了甲午战争纪念地。而今天,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事物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