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票证记忆到精神丰碑:抗战历史的三重镜像
杜奔新
当指尖抚过泛黄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史实展览”入场券,票面上的铅字仍能穿透时空,将人带回1931年沈阳柳条湖的深夜。这张票证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纸质参观券、“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的纸质参观券,共同构成了抗战历史的三重记忆坐标。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通行证,更是民族精神觉醒的见证者,承载着从屈辱到抗争、从苦难到胜利的珍贵记忆。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思绪,门票仿佛成了时间的信使,引领我穿越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走进“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史实展览”,仿佛踏入了一个黑暗的时空隧道。展厅内,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件件血迹斑斑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罪恶。从“九一八国难”到“南京大屠杀”从细菌战到慰安妇制度,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这些暴行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伤害,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这些实物与票证共同构成了一个物理与精神交织的控诉场景。
南京大屠杀照片集:冲洗出日军屠城罪证的底片,其中一张照片记录了长江边堆积如山的尸体,江水被染成暗红,观众需在特制暗房中手持手电筒逐帧观看,模拟当年记者冒险拍摄的惊险。731部队实验报告:玻璃展柜内陈列着泛黄的纸页,记录着“母体实验”“冻伤实验”等反人类罪行,旁边循环播放着幸存者回忆录音:“他们用中国人做实验,就像扔掉一块用过的抹布。”“万人坑”遗骸:南京燕子矶、旅顺万忠墓等地发现的遇难者遗骨,被陈列在恒温展柜中,骸骨上的弹孔、刀痕清晰可见,无声诉说着暴行的残酷。
驻足在一张张照片前,凝视着那些无辜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悲痛。这些照片,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警世的钟声。它们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更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券,蓝底白字、简洁庄重。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是建立在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上的专题陈列馆。1985年建成开放,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通过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的惨案史实,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血腥暴行,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2005年“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的参观券,以象征和平的绿色作为底纹。通过展览,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与坚韧,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敌后游击战到正面战场的大会战,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漫步在展厅中,被那些珍贵的文物和感人的故事所打动。一件件破旧的军装、一封封泛黄的家书、一幅幅生动的战地照片,都诉说着抗战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这些展品,不仅是对抗战胜利的纪念,更是对和平的珍视。它们告诉我们,需要倍加珍惜和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
这三张票证构成了一个历史叙事链:暴行展的入场券是控诉的起点,纪念馆的参观券是哀悼的中心,主题展的门票则是传承的开始。 当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时,票证是记录暴行的证据;当民族觉醒的号角吹响时,票证成为凝聚力量的符号;当和平发展的阳光普照时,票证转化为传承精神的载体。它们共同构成了对抗日战争的完整认知。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展”的入场券中,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民族的伤痛;从“抗战胜利60周年”展的门票中,我看到了民族的崛起与和平的希望。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2025年,票证已超越物质形态,成为数字时代的记忆接口,门票的象征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更是一种提醒、一种激励。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激励我们要珍视和平,反对战争,更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票证虽小,却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基因密码,它们将继续见证一个古老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永恒征程。参观券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更承载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也是传递抗战精神的一种辅助媒介。
让我们以史为鉴,铭记历史教训,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让我们珍视和平,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这正是:
“票存血证展沧桑,小小门券诉衷肠。侵略风刀摧碧草,抗争铁血铸铜墙。金陵血泪悲歌彻,华夏英魂浩气长。鉴史毋忘铭警世,和平当砺九州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