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上贵阳(1)白宫
龙小平
“白宫”幻境:一座私人艺术王国的现代寓言
受邀和家人又上了贵阳,艺术糸毕业的姨妹是奔着白宫去的,她相信不到白宫,就等于没去过贵阳的广告语!
秋阳滤过云层,为贵阳披上金色薄纱。穿过花果园湿地公园的熙攘人群,那座传说中的白色宫殿猝不及防地撞入视野——纯白立面在阳光下流淌着象牙光泽,巴洛克雕花拱券层层叠叠伸向天空,仿佛一座突然降落在喀斯特地貌上的欧洲城堡。这就是抖音上爆火的“贵阳白宫”,如今门楣悬挂着新名牌:博央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一、 幻城之门:从传说到现实
手持88元参观券跨过鎏金大门,内部景象令人瞠目:挑高20米的大厅穹顶绘着《创世纪》复刻壁画,威尼斯运来的穆拉诺玻璃吊灯洒下碎金般的光晕,缅甸柚木地板倒映着廊柱的暗影。导览员透露,整栋建筑使用约2.5万吨汉白玉石材,仅水晶灯饰就耗资千万。令人诧异的是,这座堪比凡尔赛宫的建筑并非公立美术馆,而是宏立城集团创始人肖春红的私人宅邸。
在二楼走廊的老照片墙上,窥见这座宫殿的前世今生:2013年项目启动时,200名工匠耗时5年手工雕刻栏杆花纹;建筑内部设置防核爆级安全屋,恒温酒窖可储存3000支名酒。最传奇的是位于七层的“星空会客厅”,玻璃穹顶可自动开合,夜晚能与猎户星座对酌。尽管社交媒体盛传“仅住两户人”,实际这是集居住、收藏、社交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二、 艺术置换:从私域到公共的悖论
随着参观深入,发现某种微妙悖论:原本极私密的空间正在尝试公共化转型。原主人卧室改为欧洲古典油画厅,卫浴空间陈列着卡普尔的红蜡装置,甚至保险库都变身新媒体艺术展区。这种转变似乎隐喻着中国新富阶层的意识变迁——从财富独占转向文化共享。
在民国摄影体验区,姨妹换上墨绿色绒面旗袍时感叹:“就像穿越进《色戒》片场”。化妆师精心复原柳叶眉与波浪发髻,背景是仿百乐门舞厅的琉璃舞台。当镁光灯亮起的刹那,698元的票价突然显现出某种合理性:人们消费的不是照片,而是在虚幻时空中扮演理想自我的机会。
三、 镜像贵阳:超级楼盘的文化野心
站在这座白色宫殿的露台俯瞰,更能理解其存在逻辑:脚下是占地10平方公里的花果园社区——这座“亚洲第一大盘”如同微型城市,60万常住人口在此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白宫恰如这个超级社区的王冠,既是实力象征,也是文化注脚。
有趣的是,建筑风格选择暗含在地化智慧。贵州历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而白宫的欧式奢华与周边喀斯特山体形成超现实对话。这种拼贴美学恰好契合当代贵阳的气质:既保留苗族银饰的古老技艺,又拥抱大数据中心的现代性,正如这座宫殿既私密又开放的双重属性。
黄昏时分,灯光渐次点亮。白色石材在暮色中泛出珍珠般色泽,倒映湿地公园湖面形成双生幻影。游客们举着手机寻找最佳拍摄角度,仿佛朝圣者记录神迹。此刻忽然领悟:这座建筑早已超越居住本质,成为抖音时代的视觉图腾。它用27亿巨石堆砌出一个现代寓言,关于财富与艺术、私域与公共、真实与虚幻的永恒命题。
离场时回望宫殿全景,恍然惊觉其建筑轴线正对贵阳老城方向。新旧双城隔空相望,如同两个时代的对视。这座被网民称作“中国最神秘豪宅”的建筑,或许从来不只是财富象征,更是一个城市转型期的文化宣言——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艺术正以各种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叙事,无论这种重构是发生在巴黎卢浮宫,还是贵阳花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