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天才发现五岭争锋:不能忘却的湘粤赣边区会战。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这8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湖南境内与日军形成拉锯战的时间长达7年,有名的会战有7次:长沙会战3次,衡阳会战1次,常德会战1次,湘西会战1次,湘粤赣边区会战1次。
这7次会战,无一例外都给予日军痛击,为抗战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上述前6次会战,大家耳熟能详,而湘粤赣边区会战,却相对知之甚少,故本文略作简介。
浴血鏖兵:抗日湘粤赣边区会战述略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战场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战略态势。为打通纵贯中国大陆的交通线,摧毁盟军在华空军基地,并压迫中国政府投降,日军于1944年春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中方称“豫湘桂会战”)。在这场大会战的第二阶段,即长衡会战之后,为巩固与扩大战果,日军兵锋南指,意图打通粤汉铁路南段并连接华南沿海,由此引发了在湖南、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广阔地域内进行的一系列激烈战斗,史称“湘粤赣边区会战”(亦称“粤北湘南会战”或“赣南会战”,1944年冬—1945年夏)。

一、 战略背景与日军企图
1944年夏秋,日军虽攻占长沙、衡阳,但损失惨重,且粤汉铁路仍未能全线贯通。中国第7、第9战区部队在衡阳失守后,于湘南、粤北、赣西等地重整防线。日军大本营为确保其“大陆交通线”的完整,并企图摧毁江西遂川、新城及广东南雄等地的中美空军基地,以消除其对日本本土及海上运输线的威胁,命令第6方面军第11军(横山勇部)和第23军(田中久一部)协同,发动此次边区作战。
日军的战略企图主要分为三点:其一,打通粤汉铁路全线,使华北、华中与华南日军连成一气;其二,攻占并摧毁赣粤地区的盟军机场,消除空袭威胁;其三,进一步打击中国第7、第9战区主力,削弱中国的抗战力量和意志。
二、 战役经过与主要战斗

会战主要在三个方向展开:
1.湘南方向(郴县、耒阳一带):1944年冬,日军第11军主力沿粤汉路南犯,向郴县、宜章、乐昌等地进攻。中国守军(主要为第9战区薛岳所部余程万第74军等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在日军优势兵力火力下,郴县等地相继失守。日军控制了粤汉铁路北段,并继续向南压迫。
2. 粤北方向(韶关、南雄一带):为策应湘南日军,驻广东之日军第23军由广州北上,向韶关(曲江)进攻。韶关是粤北重镇,中国第7战区余汉谋部在此构筑了坚固防线。双方在韶关外围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凭借地形殊死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韶关于1945年1月失陷。日军占领韶关后,一方面继续北进与第11军会师,另一方面派部队攻占了附近的南雄机场,实现了其摧毁空军基地的目标之一。
3. 赣西方向(遂川、赣州一带):这是会战的关键战场之一。日军为摧毁赣西南的遂川、新城机场,以精锐部队从湖南东部突入江西。中国军队(第9战区及地方部队)在赣江流域和赣西南山区节节阻击。战斗异常惨烈,尤其是围绕遂川机场的争夺。中国军队虽拼死守护,但日军攻势猛烈,遂川、新城机场最终于1945年1月底至2月初被日军占领并破坏。随后,日军乘势攻占了赣南重镇赣州(1945年2月),取得了赣西方向的重大进展。

至此,日军基本实现了其预定的战役目标:粤汉铁路被打通(虽实际运营因游击破袭而时断时续),赣粤地区的多个重要机场被摧毁。
三、 战役特点与历史意义
湘粤赣边区会战是豫湘桂会战中持续时间较长、地理范围较广的一次战役。其特点显著:
·日军战术目的明确,攻势凌厉:日军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重点攻击交通线和机场,行动迅速。
· 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但实力不济:中国军队在各条战线上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迟滞了日军的推进,给予其相当杀伤。然而,历经长期战争消耗,装备、训练和兵员素质均与日军存在较大差距,且刚经历长衡会战的惨败,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战略防御,导致重要城镇和战略要点接连丢失。
· 战场环境复杂:三省交界地区多山,地形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动,但也增加了中国军队协调防御的难度。

此次会战的影响是深远的。从短期看,它是中国军队在豫湘桂会战中的又一次重大失利,使得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最后几个东南空军基地,对外交通更趋困难,抗战形势极为严峻。然而,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日军虽然取得了战术胜利,但其长达数千公里的“大陆交通线”因其兵力极度分散而变得脆弱无比,反而陷入了更加被动的战略态势。中国军队在遭受重创后,部分主力转入山区坚持抗战,为后来的反攻保存了力量。此战也进一步暴露了日军兵力不足、战线过长的致命弱点,其辉煌的胜利背后已是强弩之末。
湘粤赣边区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期一场悲壮而关键的战役。它记录了中国军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也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这场会战的教训与经验,为后续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提供了沉重的历史注脚。


编辑:吕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