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诗和远方(2):热河二日梦已圆
龙小平
严格来说,承德并不能算在关东的地界里,但它却是我那次关东之行归途上最重的一笔。与其说它是一个地理坐标,不如说是一块悬在心中五年的未竟之地,一个关于冬天、关于病痛、更关于友情的未圆之梦。五年前的元月,我冒着三九凛冽的寒风踏上这片土地,满心向往着避暑山庄冬日的肃穆与宁静。不料,突如其来的阑尾炎将所有的计划击得粉碎。山庄的轮廓在车窗外交错闪过,如同一个仓促而模糊的梦,我只能在疼痛中被快车匆匆带回。那一别,留下的是药水味和深深的遗憾。
时光荏苒,这份遗憾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思念中发酵,变得愈发醇厚。正如我在诗中所写:“五载离怀入梦频,今朝聚首承德春。” 五年里,承德的春色、老友的笑语,多少次翩然入梦。而今,这个梦,终于要圆了。
第一章:抵步·暖意融融的站台
列车缓缓驶入承德南站,我的心也随着广播声加快了节奏。还未下车,目光便急切地穿过车窗搜寻。站台上,两个熟悉又亲切的身影正翘首以盼——不仅是好友张子玉和常甘生老师,承德市收藏家协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宏伟先生竟也一同前来!这份隆重的接站情谊,像一股暖流,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
石会长的爽朗热情,子玉和常老师脸上那期盼已久的笑容,让所有的寒暄都显得多余。我们紧紧握手,仿佛要将五年的时光一下子拉回。车子载着我们驶向市区,路过那条熟悉的街道——承德铁路招待所,我当年住过的地方,又一次映入眼帘。故地重游,物是人是,心中感慨万千。
这次的聚会,比五年前设想得更热闹。除了原厅的六位老友,还增添了同伴小毛等四位新朋友,加上石会长,队伍可谓壮大。晚餐时分,围坐一桌,旧友新知,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张子玉面前,我们重温着旧日的趣事;寇瑞敏身旁,尽是贴心真挚的问候;宝林爽朗的笑声里,全是当年的诙谐幽默;国林沉稳的语调中,满是对这片故土的深情。而老常,则是最为感慨的一个,举杯间,话不多,却句句落在心头:“你可算来了,这次,一定要好好看看!”他带来绝版珍稀《承德市收藏家协会门券票证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册, 这一夜,尚未游览一景一观,心已被这份浓得化不开的友情填满。山庄重踏,首先慰藉的是这五年的思念风尘。



第二章:寻梦·一日看尽热河景
次日,我们开始了计划中的“一日游”。行程紧凑,从巍峨壮丽的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开始。
晨光中,那座仿若从雪域高原移来的宫殿,在蓝天下散发着庄严神圣的气息。沿着阶梯缓缓而上,红白相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鎏金的瓦顶熠熠生辉。石会长和常老师在一旁不时为我们讲解历史典故,让眼前的风景更添厚度。站在高处远眺,整个承德市景尽收眼底,心中豁然开朗。
午后,我们终于走向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避暑山庄。这一次,我没有再与它错过。山庄的辽阔远超想象,为省体力、览全景,我们选择了乘坐景区观光车。车子在湖区、平原区缓缓穿行,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在窗外一一掠过。虽是走马观花,但那种“终于置身其中”的满足感,是任何细致的观赏都无法替代的。远眺仿若江南的烟雨楼,漫步在象征蒙古草原的万树园,时空在此刻交错,皇家的闲适与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
一天的行程下来,身体确实有些疲惫,但精神却无比亢奋。不仅圆了游览山庄的梦,更在与友同游的过程中,将这片风景深深地刻进了心里。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遥远的景点,而是一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温暖的共同记忆。


第三章:惜别·滦河不及情深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第三日,到了辞行的时刻。本以为会是悄然的离别,没想到张子玉和常甘生老师一早便赶到了我的住处,执意要为我送行。
那一刻,所有的不舍都涌上心头。站在承德站前,我想起了那首即兴而成的小诗:
小平热河将辞行,
忽闻老常送别声。
滦河潭水深千尺,
不及子玉券友情。
“忽闻”二字,写尽了当时的惊喜与感动。那份情谊,比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我动容,比千尺的滦河潭水更深沉。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保重,再见”。火车缓缓开动,他们的身影在站台上久久伫立,直至消失在视野中。
归途的列车比五年前那趟从容了许多。窗外是北国冬末初春的景致,而我心中,却满是热河二日的温暖。这一次,我带走的不再是病痛和遗憾,而是沉甸甸的友情、圆梦的喜悦,以及关于这座历史名城的鲜活记忆。
回到家中,心潮难平,便将这二日的点滴倾注于笔端,写成了这篇两千字的游记。文字或许平淡,但其中的每一份情谊,每一个瞬间,都无比真实、珍贵。
热河二日梦已圆,而友情的余韵,必将长存心间,频入梦来。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