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黔西南(8)
——二十四道拐

在黔西南的晴隆县,有一座宛如时光琥珀的安南古城。踏入其中,仿若穿越了岁月编织的锦缎,回到那古老而神秘的年代。古城之侧,史迪威公路蜿蜒于山岗,二十四道拐见证了二战时期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烽火岁月。

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位于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11月,由江苏阜宁工程师邹岳生领队勘测设计,1936年6月竣工通车,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第一拐与第二十四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1米,坡的倾角约60度。

在二战时期,国际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经过包含二十四道拐在内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为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的咽喉要塞,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晴隆二十四道拐也因此以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载入史册。

(▲1945年3月26日,由美国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图片刊载于当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六期上,随后被世界各大媒体转载,二十四道拐因其特殊形象,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显著标志,成为反法西斯阵线国家团结御敌的重要象征。照片中我们看到:满载物资的美军卡车,组成长长的车队,沿着一条拐了20多道弯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缓爬行。这张照片于1945年3月26日,由美国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在公路对面的山上拍下,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2002年3月,滇缅抗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登上晴隆山顶——二十四道盘旋的弧线与手中泛黄的老照片画面完美重合。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二十四道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二十四道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抗战纪念遗址。同年被网友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2017年,二十四道拐景区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晴隆县二十四道拐展览馆于2019年4月开始建设,于2020年7月免费开放使用。全馆占地面积2000平米,上下共4层楼,分4个区,展馆一楼为抗战历史文化展示区,展馆二楼为历史文物、历史名人展示厅,展馆三楼楼为VR体验中心,展馆四楼为抗战生活体验区。


展馆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并以图文、连环画、3D技术、VR技术,动态演示等方式,采用主展区、体验区相结合的形式,介绍和展示“晴隆抗战文化”以及“筑路往事”“高校西迁”“盟军援助”“远征军出征”等在晴隆抗战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二十四道拐,有一道蜿蜒曲折的奇迹,它似一条巨龙,盘绕在群山之间,每一道弯都是岁月镌刻的纹路,每一处转折都隐藏着历史的回声。二十四道拐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见证了二战时期的风云变幻,是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如今,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它依然静静地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二十四道拐同样见证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战争,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我们从未放弃过胜利的希望。就像在二十四道拐上行驶的车辆,尽管道路崎岖险峻,但始终朝着目标前进。这种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最终取得了胜利。

安南古城,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等待着每一位游客来翻阅,来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浪漫与宁静。巍峨的古城大门,似一位沉默的历史守护者,静静伫立,守望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真是:山河破碎随风去,铭怀国耻忆硝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