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别称鲤城、刺桐城和温陵。这些别称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各不相同。泉州的世界遗产名称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是泉州在2021年7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十至十四世纪泉州在亚洲海洋贸易中的核心地位,是当时世界级的贸易中心和重要商业枢纽。该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和万寿塔。
这些遗产点展示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行政管理、宗教建筑、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例如,洛阳桥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展示了宋元时期泉州在桥梁建造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而清净寺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见证了泉州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泉州古城作为世界遗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完好的古城肌理,让世人能够回望曾经灿烂的岁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2025年1月3日至6日,独自背包赴闽东南的厦门市、泉州市、莆田市和赣南的赣州市区深度游,1月4日,用一天的时间,打卡式游览了泉州的22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16处主要景点,其它的因时间仓促或暂未开放而没去,后期抽空再“补课”。2001年7月曾出差途经泉州,只去过开元寺-双塔。
现将本人在泉州游览世界文化遗产景点的照片和收藏的相关门券对应展示分享。


泉州市-鲤城区:南外宗正司遗址(2025年1月)
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来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南外宗正司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是一处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务的官署和南宋赵氏皇族居住遗址,由芙蓉堂、睦宗院、惩劝所、自新斋、天宝池、忠厚坊等构成,面积约45080平方米,如今只剩一碑一像。2021年7月25日,包括南外宗正司遗址在内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外宗正司遗址博物馆(2025年1月)

南外宗正司遗址博物馆.展厅之一(2025年1月)

南外宗正司遗址博物馆.展厅之二(2025年1月)

泉州市-鲤城区:南外宗正司遗址博物馆·宋元泉州盛景图(2025年1月)
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宋朝的时候古泉州经济发达,海外贸易蒸蒸日上,很多赵宋皇族宗室来到泉州,南外宗正司就是负责掌管这些皇亲国戚外居事务的衙门。

泉州市-鲤城区:泉州府文庙·学宫.牌坊门(2025年1月)

泉州府文庙·学宫.标识石牌(2025年1月)

泉州市-鲤城区:泉州府文庙(2025年1月)

泉州府文庙·学宫(2025年1月)

泉州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唐开元末年始建,初为“鲁司寇庙",唐末五代改为“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移至现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至嘉泰元年(1201年)建造棂星门,规模逐渐形成。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年间对殿、庑、庭院、仪门等进行了大面积修缮。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2021年7月25日,包括泉州府文庙在内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市-鲤城区:泉州清净寺(2025年1月)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2021年7月25日,包括清净寺在内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市-鲤城区:德济门遗址(2025年1月)

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与天后宫隔街相望,濒临晋江,为泉州古城南城门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德济门遗址被完全披露出来。德济门遗址坐北面南,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早期城垣遗迹、内濠沟、古拱桥、德济门城垣、月城(瓮城)城垣、外濠沟等遗迹组成。现存遗址皆由大小不一的规则花岗岩石条、废旧石建筑构件筑砌而成。遗址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打破关系清晰。遗址文化层内还出土南宋修城官砖、宋元外来宗教石刻,明崇祯年间的“盘诘奸细”石碑以及明清铁炮、弹丸、钱币等文物,它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较完整地保存了11世纪泉州南城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考古和文物价值。2021年7月25日,德济门遗址及天后宫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市-鲤城区:天后宫(2025年1月)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组成部分。初建时以宋徽宗赐额“顺济”为庙名。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从泉州浯江启航,回国后奏请朝廷鼎力重修,并把“顺济庙”改为“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准备征台,奏报“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清朝廷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天妃宫”又改名为“天后宫”。天后宫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的泉州天后宫,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吕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