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星佛寺遗址
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新疆巴州焉耆县七个星镇西南部、霍拉山东麓,约始建于西晋,沿用于宋元。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石窟组成,寺院残存大小建筑93处。以遗址中部的泉沟为界,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现存洞窟11座,形制分为两种,一种为纵券顶单石窟,另一种为前后室的支提窟。
七个星佛寺遗址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古代焉耆的佛教中心。晋唐时期为发展的繁荣时期,表现出了印度佛教东传和中原佛教西渐的发展过程,但更多的是焉耆当地的艺术成分。出土了用焉耆语书写的《弥勒会见记》和雕塑等一批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七个星佛寺遗址所在的焉耆地区,古称乌夷、乌耆、阿耆尼等名。汉代的焉耆为西域三十六城郭之一,处于天山南麓丝绸之路北道干道,东接高昌(今吐鲁番),西邻龟兹(今库车),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交通重镇。自张骞通西域以来,焉耆一直在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的交通地位。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后,包括焉耆在内的广大西域地区,属于中原王朝统辖。作为丝路重镇的焉耆,是汉唐时代东西方文化传播交流的枢纽,为古代西域各重镇之间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融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