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人文之旅---探访王伯群故居

河北石家庄:刘会英
显示日期2025-10-10;访问次数:599; 电脑端

 在兴义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王伯群故居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仰与好奇,踏上了前往兴义东南角的景家屯王伯群故居探访之旅。

图片1.png

 刚到景家屯村口,便能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氛围。在村口的墙上看到介绍景家屯名称的由来:景家屯的名字源于元末明初。 朱元璋在消灭云贵残余势力时,意识到稳定贵州对于控制云南及周边藩属国的必要性。为防止地区再次陷入中央权力真空,他决定在景家屯留下足够强大的军队,屯兵威慑四方。来自江南、中原的明军精锐部队沿着云贵高原的要道布防,明军将领景双鼎最终选定兴义黄草坝南的迤逦之地驻扎下来,“景家屯”名字由此而来。

图片2.png

 另一侧墙上是一副巨大的漫画:护国战争中的贵州兄弟被忽略的功臣。漫画旁的文字上书: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蔡、唐继尧等人在云南发起反袁护国战争,导致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 在内外交困中死去。 护国战争一度也称为滇黔起义,可见贵州的作用。 而在这场护国战争中,王伯群和王文华兄弟俩策动贵州第一个响应云南反袁护国,并出动全省之兵与北洋军作战,为护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护国战争的功臣。这些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这片土地曾经孕育过的传奇人物 。再往前走,王伯群故居就出现在眼前。

 王伯群、王文华出生于今兴义城南3公里处的下五屯街道办事处景家屯村王氏老宅。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初年,由王伯群之父王启元在祖上老宅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坐东向西, 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结构, 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建筑占地736.88平方米。 后又在四合院东南面建有门楼一个,西北、 东北和东南面各建瞭望台一个,门楼和瞭望台之间有五面石砌筑的围墙相连, 占地面积增至2837平方米,故居建筑特色从民居增至军事防御功能。

图片3.png

 走进故居,脚下是精心雕琢的青石地板,虽历经岁月打磨,却依然坚实,似乎在默默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四合院的围墙由无数块巨石堆砌而成,如今虽有部分墙壁倾塌,那些巨石却依旧顽强地展示着往昔的坚固与厚重。正门上,“王家大院”的牌子醒目而庄重。走进正门,天井里摆放着古朴的石头花盆,给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四周房舍的红漆亮格与精美的窗格木雕相互映衬,窗格上花鸟虫鱼的图案栩栩如生,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王家的富足与讲究。

图片4.png

 故居现为“王伯群故居陈列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向社会开放展览与兴义王氏兄弟及家族历史相关的珍贵文物 。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家族的渊源”。

图片5.png

 在这里,我了解到王氏家族始祖王玺是明朝将领景双鼎的心腹部将,随景双鼎平定叛乱后落根景家屯,历经600余年的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兴义名门望族 。这段家族起源的故事,让我对这片土地上家族传承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二部分是“王氏双雄”与“贵州的护国护法运动”。王伯群原名王文选,又名荫泰,1885年生于兴义城郊景家屯。他在兴义笔山书院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先入宏文学院,后入中央大学,主修政治经济。 

图片6.png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志士,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胞弟王文华,陆军上将,字电轮,同样毕业于兴义笔山书院 。20世纪初,王文华曾任黔军总司令,早年参加革命党,跟随孙中山、蔡锷将军等发起“护国运动”,征战于黔、川、湘三省之间,迫使袁世凯倒台,孙中山曾称他为“西南后起之秀” 。兄弟二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积极投身革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1928年王伯群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

王伯群手书

图片9.png

大夏大学教职工

 第三部分是王伯群与“大夏大学”。1924年,王伯群先生慷慨捐资,创办了“大夏大学”,也就是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这一举措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让大夏大学在抗战时期得以存续,王伯群带领师生辗转多地办学,从上海到庐山,再到贵阳、赤水,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让我对他肃然起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竭尽全力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种教育救国的理念和行动,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四部分是王伯群先生的“三宅一生”,他在兴义、贵阳、上海各有一故居,风格各异 。这三个不同阶段、三组不同风格的建筑,仿佛是他一生的写照,见证了他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成就 。

图片10.png

王伯群在上海愚园路住宅

图片11.png

王伯群在贵阳的住宅

 兴义的故居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承载着他童年和少年的回忆;贵阳的故居具有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他的开放思想;上海的故居则与他在教育和政治领域的重要活动紧密相关。从这三宅之中,我似乎看到了王伯群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图片12.png图片13.png

孙文为王伯群题词

图片14.png

 故居里还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有王氏一族的家族简介、相关照片,部分同时代的生活用品及军用物品,还有许多书法作品。其中,一幅蒋介石写给王伯群的书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伯群同志高瞻远瞩。蒋中正”。这些文物和资料,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伯群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图片15.png

王伯群家族照片

图片16.png

王伯群家族照片

 离开王伯群故居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探访,让我不仅领略到了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更让我深入了解了王伯群先生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王伯群先生和他的胞弟王文华,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而王伯群故居,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向世人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史学界认为:贵州民国史的一半,是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的家史。没有刘家,就没有“兴义派”的崛起; 没有王家, 滇黔护国护法运动会失色一半; 没有何家,民国政府中的“贵州声音”将失声不少。 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 100多年过去, 回望王伯群、王电轮兄弟二人所走过的人生历程, 不用赞美, 其功绩自在人心;不用苛求,他们所在的年代自有其生存法则。

编辑:吕凌

姓名:王胜明; 时间:2025-10-10 06:34:36

刘会长参观王伯群故居,让我涨了见识,王伯群先生和他的胞弟王文华,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谢谢刘会长的分享!

姓名:熊斌; 时间:2025-10-10 07:21:27

昨天,我在上海愚园路正巧参观了包括王伯群旧居在内的多处(挂牌保护的竞有约百处之多!)名人故居,更加了解这位护国运动革命志士。

姓名:陈捷; 时间:2025-10-10 08:45:29

欣赏美文,谢谢分享!

姓名:张宝贵; 时间:2025-10-10 09:05:58

寻访名人故居,心生敬仰之情。谢谢刘会长的精美文章!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25-10-10 09:42:07

偏僻的“夜郎之地”,竟有如此高瞻远瞩之人!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25-10-10 09:57:54

谢谢刘会长分享!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25-10-10 10:05:52

寻访名人故居,激发爱国情怀。谢谢刘会长创作分享!

姓名:寻波; 时间:2025-10-10 11:45:16

欣赏了,谢谢介绍分享!

姓名:张子玉; 时间:2025-10-10 12:33:39

拜读了,谢谢分享!

姓名:郭爱春; 时间:2025-10-10 12:36:07

感谢刘会长分享美文!

姓名:赵玉玲; 时间:2025-10-10 12:48:14

图文并茂的记录,每一次考都可带来美好的回忆!

姓名:刘瑞丰; 时间:2025-10-10 12:57:26

谢谢哥哥分享美文

姓名:张姐; 时间:2025-10-10 12:58:05

谢谢分享

姓名:赵中亚; 时间:2025-10-10 13:09:06

学习欣赏了

姓名:张兵义; 时间:2025-10-10 13:18:36

学习到了,谢谢老师分享

姓名:侯巍; 时间:2025-10-10 13:24:59

学习了,感谢分享

姓名:郝兆宁; 时间:2025-10-10 14:03:00

护国运动和兴办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谢谢刘会长分享!

姓名:伍远琥; 时间:2025-10-10 14:03:42

图文并茂,感谢分享!

姓名:吴沁红; 时间:2025-10-10 14:52:52

图文并茂,每个景点都值得珍藏

姓名:小殷; 时间:2025-10-10 14:54:38

民国时期的王伯群、王文华兄弟,积极投身革命,尤其在护国战争中,是有历史贡献的。还有,王伯群在抗战时期创立“大夏大学”,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追今抚昔,王伯群故居是历史的见证,值得一看。感谢作者美文分享。

姓名:小殷; 时间:2025-10-10 15:25:33

更正一下自己的评论。应该是抚今追昔,而不是追今抚昔。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25-10-10 15:34:24

寻访名人故居,激发爱国情怀。王伯群、王文华兄弟,积极投身革命,尤其在护国战争中,是有历史贡献的。谢谢分享!

姓名:刁伯虎; 时间:2025-10-10 16:00:01

寻访名人故居,领略古建的独特魅力!

姓名:灵宇; 时间:2025-10-10 16:04:50

长见识了,使我了解了积极投身革命的这位护国运动革命志士,谢谢分享,期待刘老师下篇美文。

姓名:李金燕; 时间:2025-10-10 16:22:30

跟着刘老师的脚步,学习到了历史故事人物,王伯群先生对中国教育和革命中的影响力,介绍的太好了,赞!

姓名:马明亚; 时间:2025-10-10 16:38:35

长见识了,感谢刘会长分享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25-10-10 16:48:04

欣赏佳作。谢谢分享!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25-10-10 17:07:56

欣赏佳作,谢谢刘会长分享!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25-10-10 17:13:29

欣赏了!谢谢刘老师的分享!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25-10-10 17:52:01

王伯群先生,一位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欣赏学习!

姓名:钟杰; 时间:2025-10-10 17:57:15

乐游好介绍,谢谢刘会长!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25-10-10 17:57:49

游名人景点,钩史海故事。谈古论今,十博学多才!赞!!!

姓名:张岩; 时间:2025-10-10 18:14:08

谢谢刘老师分享的人文之旅,读后获益匪浅!

姓名:李荣; 时间:2025-10-10 19:38:28

会英老师的篇篇游记,历史感厚重。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25-10-10 20:21:02

谢谢王老师的介绍分享!

姓名:金国虎; 时间:2025-10-10 21:43:15

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结构的典型代表

姓名:林国虎; 时间:2025-10-10 21:44:07

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结构的典型代表!

姓名:雪中梅; 时间:2025-10-11 00:09:57

谢谢分享

姓名:刘会英; 时间:2025-10-11 05:44:31

感谢各位老师鼓励支持!

姓名:徐彬; 时间:2025-10-11 08:09:43

又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25-10-12 15:38:40

拜读,欣赏,点赞!……谢谢刘老师分享!……受教、学习、长知识……

姓名:雪中梅; 时间:2025-10-16 15:41:33

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感谢分享!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